content

三星堆:舜與像的故事

 2004-12-14 18:1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震驚世界的三星堆文化至今仍然有許多未解之謎,是誰創造了三星堆文化?他們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了?
目前,學術界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是蜀先王蠶叢、柏灌、魚鳧、杜宇創造了三星堆文化。三星堆器物坑出土的獨具特色的凸目青銅大面具,可能就是蠶叢的造型,或者是燭龍的造型。筆者相信,上述觀點是有道理的,但並不是最後的答案。也就是說,我們今天仍然有必要尋找其它可能的答案。為此,筆者近日再一次深入研究了三星堆文化遺存的特點,並提出了一種新的信息解讀,即三星堆文化揭示的乃是舜與像的故事。
一 、三星堆文化遺存的主要特徵
1 、凸目青銅大面具,其造型特徵主要是眼睛異形,以及耳朵特別大。
2 、與青銅面具、青銅立人像同時出土大量象牙。
3 、青銅立人像手持之物脫落或腐朽,其為何物,眾說紛紜。
4 、出土有金杖、金面罩,以及青銅神樹。
5 、器物坑的器物掩埋過程,似乎比較從容,彷彿是在告別某個事件。
二 、眼睛異型的遠古人物(或部落)
我國先夏時期的遠古人物或部落,相傳眼睛異形的有蠶叢、燭龍、倉頡、舜。那麼,究竟誰最符合三星堆出土的寬1.38米的凸目青銅大面具的造型呢?
1 、蠶叢。《華陽國誌.蜀志》:「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塚也。」
所謂「目縱」,既可以解釋為凸目,也可以解釋為眼睛豎起來。我國西南古代少數民族中有一種習俗,即在兩目之間的額上人為裝飾出一隻豎立的眼睛圖案(好像二郎神的第三隻眼),以顯示自己的神異並成為該部落的標誌,此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二十世紀初。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蠶叢的縱目,更可能是豎目。
此外,蠶叢氏的其它兩個特點,一是養蠶,二是石棺。但是,三星堆的文化遺存,並沒有特別顯示出「蠶」和「石棺」的文化符號。據此,筆者認為凸目青銅大面具可能不是蠶叢的造型,而是另有所指。
2 、燭龍。《山海經》的《海外北經》和《大荒北經》記有:「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或作鐘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所謂「直目」,既可以解釋為向前方的凸目,也可以解釋為垂直向上豎立的眼睛。《詩含神霧》稱:「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銜(火)精以往照天門中。」也就是說,燭龍的特點是以燭光為照明,他的文化內涵即人工光源燭光的發明者和管理者。因此,燭龍的眼睛造型表現的正是燭光,而燭光只能是怪畢蟶系模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