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批量製造百萬富翁 已淪為腐敗重災區 (2)

違規招生成籌資手段 究竟要「票子」還是顧「牌子」

  多年來,在國內外都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從未發生一起違規招生事件,但其以無形資產「入股」的武漢學院第一年招生便曝出了醜聞。痛感聲譽受損的同時,吳漢東校長更多的是無奈:究竟是要「票子」,還是顧「牌子」?

.一位中專學校校長對此道出隱情:中職學校主要靠收費維持,師資力量跟不上新專業發展,所以出現「幾個專業、一套老師」的現象...

  其他名牌大學也曾面臨過同樣的煩惱。2003年上半年,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被教育部樹立為全國獨立學院的「樣板」,但僅隔幾個月,該學院向不夠錄取分數的考生收取高額贊助費的醜聞被媒體曝光,最終清退款達1900餘萬元。今年5月31日,又因入學時校方承諾的本科身份突然被改成專科,發生300多名 「高價生」集體堵校門抗議事件。

  「票子」與「牌子」的博弈,凸現了眾多獨立學院面臨的困境。公辦大學以品牌、師資等無形資產與企業的資本相結合,後者將「票子」交給前者,換取「牌子」的使用權。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獨立學院負責人透露:表面上看,我們學院50%的教學任務由「牌子」大學的教師承擔,學院各系的主任也都由「牌子」大學的教授兼任,但是「牌子」大學的授課教師不到課堂的事經常發生,我們的課表也因此不斷地調整。

  目前,獨立學院的辦學經費除企業投資和學費收入外,多數靠銀行借貸。據透露,有些獨立學院要向出「牌子」的母校「進貢」總收入的40%。由於投資教育的回報期長,在舉債興建了「千畝校園」後,投資方當然希望通過擴大招生規模獲取更多學費收入,以便盡快還貸後能夠盈利。於是,違規招生成了籌集資本的手段。那些和獨立學院捆在一條「利益鏈」上的公辦大學,對此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一位學生家長這樣痛斥:在票子的誘惑下,那些不負責任的公辦大學不僅在出賣自己的品牌,而且在出賣自己的良知!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