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百萬字巨著付之一炬---馬寅初和他的《農書》

 2004-10-10 23:2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提起馬寅初,人們不會不提《新人口論》。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馬寅初還著有一套《農書》 100多萬字,耗費數年光陰,凝聚著馬寅初對中國農業問題的深情關注。然而,就是這樣一部巨著,還未面世便被焚燬,而焚燬此書的正是馬寅初自己。

精心調研

1959年12月,馬寅初的處境更加惡劣了,對他的攻擊變本加厲,學術批判已升級為政治鬥爭和人身攻擊。1960年l月3日,馬寅初終於被迫辭去北大校長職務,搬離燕南園,來到舊宅院--東總布胡同32號。馬寅初在日記中寫道:「大江東流去,永遠不回頭。往事如煙雲,奮力寫新書。」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馬寅初就為自己定下兩個研究課題:一是人口論,一是中國農業經濟研究。

1961年春天,馬寅初開始為《農書》的撰寫做準備。他首先將過去已經蒐集到的湖南、湖北、吉林、海南等地有關農業經濟的材料整理出來。每有心得,他便拿起手邊的毛筆,認真地寫下來。

這一時期,馬寅初仍保留著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的資格,還可以人大代表的名義到各地考察。於是,這位已經80歲的老人,為了《農書》,於1962年再一次風塵僕仆地前往浙江農村調查,詢問當地的產量,參加農民關於包產到戶有無優越性的討論。

潛心著書

來到北京東總布胡同32號,推開厚厚的大紅門,便可看見一幢中西合璧的二層小樓,樓門向東,門前種著一些花草。小樓的南面是一個院落,裡面栽種著各種樹木花草,有龍爪槐、白皮鬆、海棠、榆樹,還有馬寅初喜歡的刺梅。

寬大的寫字檯上鋪著一張張八開的宣紙,上面滿是工整的毛筆小楷。每寫完一章,馬寅初便把宣紙鋪在地板上,等晾乾後,又認真地將宣紙按順序粘接起來,捲成一個紙卷,註明內容,放入一個籐箱裡。寫累的時候,馬寅初便會沿著院中的水泥小徑散步。

痛心焚稿

不知不覺,籐箱已滿。從1963年開始寫稿到1965年初稿完成,三年光陰,馬寅初寫出了100多萬字。寫完後,他又從頭到尾作了一次修改,一般情況用藍筆,特別重要的改動用紅筆。為了防止手稿受潮和被蟲蛀,馬寅初特別囑咐家人將放書稿的籐箱放在乾燥通風的地方。寫完《農書》後,馬寅初已83歲,身體狀況大不如前。

有一次,他以前的秘書陳玉龍前去看他。一進屋,見地上鋪滿了稿紙,馬寅初正在看他的《農書》。見陳玉龍進來,他說:「他們不給我發表,我自己看!」言語中不免有種憤怒。

「文革」開始了,社會上出現了「破四舊」的極左行動。一天早飯後,馬寅初把家人叫到客廳,盡量以一種平靜的語氣說: 「近來我一直思考一件事情,總猶豫不定,現在我決定了。今天,你們都不要出去,我們全家自己動手來破『四舊』。這樣做,雖然可惜,也非常痛苦,但不這樣做,又有什麼辦法呢?與其讓別人燒,不如自己燒!」

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以及馬寅初多年積累的資料被送進鍋爐。最令馬寅初心痛的《農書》,整整一籐箱,幾十卷手稿,也被一捲一捲地送入爐火中……

(《縱橫》)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