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三次大規模滅孔運動

中國歷代帝王都想萬世一系,但都沒有做到。在中國,只有一個無心插柳的人做到了萬世一系。而他不是帝王,只是一個教師。此人姓孔名丘,世稱孔子。

  那個妄圖通過"焚書坑儒"來達到"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的秦始皇,僅傳二世就灰飛煙滅,只留下灰頭土臉的兵馬俑:而書和儒的代表--孔子的嫡傳子孫卻一脈綿長,歷兩千餘年而不衰。

  "魯壁藏書"的史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趕緊忙著統一思想,讓全國人民都用他那一個腦袋來思考。孔夫子"仁者愛人"那一套思想顯然很不合以暴政治國的秦始皇的口味,於是始皇帝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興起了意識形態領域的革命----在鎮壓了460個有點個人思想、喜歡發點議論的儒生之後,又一把火燒盡天下孔孟之書。不過這個革命卻革得不徹底。當時在曲阜,孔子的九代孫孔鮒把幾十篇儒學經典藏入孔子故宅牆壁內,終於躲避了秦火,保留了思想的種子。直到西漢景帝三年,後人才在牆壁內發現了這些典籍。而後薪火相傳,這儒學又孕養了多少思想巨擘,成就了多少志士仁人。而今魯壁尚在,秦皇的刀劍何在?孔廟猶存,三百里阿房宮安存?

  歷史上想用暴力或權勢來消滅孔孟學說的大規模運動,一共有三次。始皇帝的"焚書坑儒"是第一次。第二次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太平軍所到之處,毀棄孔廟,焚燒儒書,蠻以為會砸燒出個新世界來。豈知這一下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一介書生曾國藩即以捍衛孔孟名教為號召,傳檄討洪,組建湘軍;許多讀書人響應號召,投筆從戎,加入湘軍,為思想而戰。興師之初僅以二萬湘軍對抗洪氏百萬大軍,十多年後竟收全勝之局。思想之力在很多時候是大於兵戈之力的。曾國藩懂得這一點,洪天王不懂這一點,於是勝敗之勢定矣。

  第三次就是1974年的"批林批孔"了。本來,把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夫子和現代一個想通過政變"搶班奪權"的武將綁在一起當陪鬥,就很有些強扯硬拉、不倫不類,加上那些批孔文章除了以權勢壓人、以霸氣訓人外,實在拿不出比孔學哪怕稍稍好一點的東西,所以這場運動的結果只能是:林彪被批之前早已自臭,孔子被批之後依然不臭。最後當然是不了了之。而今,我站在修葺一新的孔廟大成殿前,看著慕名而來川流不息的人群,回想一下二十多年前的那場批孔運動,不禁想起兩句十分有名的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看來,在這三次以暴力或權勢來滅孔的運動融入歷史的過眼雲煙後,時間把勝利給了手無寸鐵、無權無勢的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學說。到底誰是歷史的強者呢?

  任何強大的暴力或權勢都無法消滅正統的思想、學說。在這一點上,叫花子出身、肚子裡沒什麼墨水的皇帝朱元璋倒顯得要聰明一些。朱元璋翻閱《孟子》時,被其中一段話惹得龍顏大怒。看看是什麼話:"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朱皇帝想,這不是鼓動臣子仇視君王的反動言論嗎?遂下令罷免孟子在孔廟中的配享,逐出大成殿。同時警告群臣:有敢諫阻者,以箭射死。哪知還真有不要命的。刑部尚書錢唐抬棺上殿,抗旨諫阻,並袒胸受箭,曰:"臣得為孟軻死,死有餘榮。"朱元璋大為震驚,繼而大為感動,破例收回聖旨,讓孟子像重新上崗,並命太醫為錢唐治療箭傷。不僅如此,朱元璋還下詔擴大了孔廟孔林的地盤。

  這就是思想的力量。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