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風暴」只是讓媒體樂了一把

儘管李金華的計報告所暴露出的問題不過是冰山一角,但自6月23日以來它所引起的新聞興奮至今未能平息,這也難怪,報告所涉及「問題資金」數額之巨大(從百萬、千萬直到數以億計)、性質之嚴重(有權力部門竟然挪用救災款去建樓堂館所)、行政層次之高(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體育總局、國防科工委、科技部等在內的大衙門都榜上有名)都是前所未有的。整天報喜不報憂、一片鶯歌燕舞的大陸媒體,好不容易遇上了這樣一條算是報憂的新聞,既無風險又有讀者關注,何樂而不為。所以持續一個星期,媒體對「審計風暴」的熱情仍未降溫,著實樂了一把。

期待「審計風暴」之後來一場「問責風暴」的人們和媒體,或許注定了將以失望告終。在無限權力籠罩一切、主宰一切的地方,指望通過權力自身的道德醒悟來「問責」無異於緣木求魚。在現行制度安排下,要對這些部委衙門進行「問責」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審計署作為國務院下屬的機構也決定了它無法走得更遠,擔負起監督的職能。要知道各個權力部門之間有著盤根錯節、千絲萬縷的關係,牽一髮而動全身,即便國務院痛下殺手、懲處了幾個腐敗分子,也還是人治的那一套。這是權力的性質決定的,只有一天不觸動無限權力這根最根本的神經,不解決權力來源、授予和新聞自由這些要命的問題,我們就不可能步入正常的制度化的軌道。

「審計風暴」所暴露出的無非是權力的腐敗問題,權力之所以腐敗是因為缺乏制約,缺乏有效的監督。說穿了一切問題的癥結在於政治權力凌駕在整個社會之上,掌握了政治權力的人凌駕在整個國家之上。這一點不改變,什麼「風暴」注定了只能是「風暴」,刮過也就完了,不會真的觸動既得利益。反腐敗也好、審計也好,都是一種日常的表演,是愚弄善良人們的一種遊戲。中國人幾千年只不過是看客,在做穩看客和做不穩看客之間來回折騰。即便是看客粉墨登場,取而代之也仍然是換湯不換藥,無非重溫前朝舊夢。用不了多少年,一切都會照舊。然後週而復始,一輪又一輪地循環下來,新的看客終於鋌而走險、揭竿而起,用不值錢的人血和屍體刷新一次歷史。秦始皇以來的中國就在這樣一種巨大的慣性中游移,沒有實質性的進步。龔自珍以來走出「衰世」的努力迄今還是水月鏡花,一個民族沒有精神上的革新,就不可能以一個全新的姿態站起來。「五四」時代青年傅斯年就已經認識到數幾年來的中國「以暴易暴,沒有絲毫長進」,「政治上的革新」不如「精神上的革新」,政治革新是要建立在精神革新之上的。沒有精神革新,就只能是「打天下、坐天下」、成王敗寇那一套,只能是一條「其興也勃矣、其亡也忽矣」的老路。我老是在想,為什麼中國人一旦掌握了權力,往往總是避免不了走向以權謀私、戀棧權位這些路上去,這裡幾乎沒有什麼君子、小人之分,賢、愚之分。其實在其他文明國度,如果沒有無所不在的對權力的約束,掌權的人也一樣難免腐敗。首要的問題還是要限制權力,使它不足以膨脹到幹壞事的地步,至多只能用權力來幹好事。這不僅要從制度安排入手,而且要求所有人「精神上的革新」,後者甚至是前提,沒有精神上的革新,即使有了相對完善的制度框架,也不能保證它的有效運轉。

當然,在一種能有效制約一切權力的制度下,類似這樣的年度審計報告再也不會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在一個正常的社會,新聞媒體決不會對一份普通的審計報告給予如此之高的熱情。因為媒體對權力的監督是時刻存在的,很多問題用不著審計報告出來,早就被無孔不入的新聞記者曝光了。正因為中國社會不正常,權力壟斷了一切,新聞平時不能擔負起監督的責任,沒有可能憑新聞的天職將這些蛀蟲暴露在陽光之下,只有等到權力機制內部披露出了一些問題,才有機會一窩蜂一般跟上。所謂「審計風暴」實際上也只是提供了一個讓新聞媒體樂一把的機會,中國依然是昨天的中國。


---《觀察》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傅國湧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