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普遍感嘆世風日下的今日,社會上時不時就會出現緬懷毛澤東時代那種均貧清廉的聲音。然而,計畫經濟所提倡的人人排除私慾,一心為他人服務是否應該繼續作為當代中國的精神導向?中國知識份子的答案顯然是一個堅決的「不」字。
無私奉獻邏輯不通
天則經濟研究所創辦人、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日前在一場研討會上,就將計畫經濟所提倡的無私奉獻形容為「邏輯不通,矛盾百出」。「聽起來這是道德高尚的精神,其實是欺騙性的,因為每個人無例外地都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話,請問這利益該給誰去享受?」
這位經濟學家指出,如果全國人都大公無私,那利益就得出口,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大公無私,那利益「就得輸出到月球上去」,這一荒謬的推斷正好說明要大家無私奉獻只是少部分人侵佔他人利益的藉口。
「毛澤東還要求他的子民們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如果人人都敢於犧牲,不怕死,這才是最可怕的,因為人人都可能變成恐怖份子。」茅於軾舉了坐飛機的例子:「你為什麼敢坐飛機呢?因為你知道駕駛員怕死啊。」
人民大學社會系教授鄭也夫則在同一場合中更直截了當地指出,計畫經濟剝奪了人在生活許多方面的自主權,因此無道德可言。
如果說中國的知識份子在經歷慘痛教訓後,已完全認同哈耶克(Hayek)的觀點,即標榜無私奉獻的社會主義只是「通往奴役之路」,那他們對市場經濟如何影響社會道德,則仍然莫衷一是。有人認為,健康的市場經濟體制,將產生激勵人守信用的誘因。有人則對市場經濟所宣揚的享樂主義、縱欲主義的危害感到擔憂。
這種分歧大概和中國的改革正處於讓人看不清走向的階段有關。正如著名學者吳敬璉所說的,市場經濟取代計畫經濟已經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定局,由於計畫經濟已被證明不可行,因此改革已沒有回頭路,但向前看,改革最終會把中國引向一個好的、法制的市場經濟,還是一個壞的、讓權力干預和腐敗扭曲的市場經濟,還很難說。
歷史和國際的經驗說明,市場經濟可能帶來社會的富裕和人民的幸福,但也一樣可能製造少數人剝削多數人的社會不公。茅於軾認為,中國的市場經濟往哪個方向走,關鍵在於社會能不能不再有特權階層。如果以權謀私的現象難以消除,產權的不可侵犯、市場的公平競爭和自由選擇等條件無法得到保障,那麼市場機制就很難實現公平和正義。
市場經濟不會是萬靈丹
從另一個層面看,中國人推翻計畫經濟時打倒的不僅是一個制度,還是一種信仰,現在正在取而代之的市場經濟能否在建立新體制的同時,也彌補中國社會在信仰和精神上的空白?
對此,茅於軾沒有簡單的答案,他肯定的是,市場經濟不會是萬靈丹。
「人所追求的不僅是物質享受,經濟學一開始就認為人的物質慾望是無窮的,資源是有限的,也就是把人放在一個永遠滿足不了的痛苦中。真正要解決一個社會的問題,是要解決每一個人怎麼看待人生,怎麼看待快樂的問題。」這位在知識界備受尊重的退休學者強調,社會價值不能完全用經濟效益解釋,因為人或社會的最終目標應是快樂的最大化,而不是財富的最大化。(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世風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