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故宮文物流失全記錄:博物館領導監守自盜

 2003-06-11 05:2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2003年的承德,正沉浸在避暑山莊建成300週年的喜悅中,卻爆出了一起震驚國內外的「外八廟」監守自盜文物案。

「這件案子有可能取代荊門博物館監守自盜案,成為中國文博界第一案。」知情人如是說 記者/吳佩霜 2002年10月28日下午,金鐘道萬豪酒店,一場名為「皇室信仰:乾隆朝之佛教寶物」的拍賣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20多名香港、德國、法國及瑞士籍富商參預競拍,主持拍賣的是香港佳士得拍賣公司。

都是皇宮中的精品 49件拍賣品中,最名貴的是清乾隆粉彩描金無量壽佛坐像,它被一名香港古董商以29.5萬美元(227.4萬港元)購得。

拍賣會上共售出20多件文物,總售價為390萬港元。未成功拍賣的文物,仍由佳士得保管。

幾乎與此同時,國家文物總局收到了內地駐港某部門人士的消息,大意是本次拍賣會的大部分拍賣品帶有故宮編號,疑似故宮藏品。並且提供了部分文物上的編號。

如果是故宮博物院文物流失,那將非同小可,國家文物總局立即通知國安部,並聯同香港警方對拍賣品進行清查,結果發現:20餘件文物確實標有「故字號」。

「最初,國家文物總局拿來了5個故宮編號,核對賬目後,發現有4件編號對應的文物已經在五六十年代調撥到承德外八廟,其中包括那件清乾隆粉彩描金無量壽佛坐像;還有1件也在同期調撥到山西某古寺。」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朱誠如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據朱介紹,辛亥革命後,當時的政府將熱河(承德)行宮和盛京(瀋陽)故宮的文物移至故宮,所有文物都編入「故字號」,並於1914年成立了「古物陳列所」。

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充實地方博物館,國家文物局先後從故宮博物院調撥近十萬件文物到各地方博物館。其中,對原屬承德避暑山莊及外八廟的部分文物進行了返還,並另加撥了原存故宮博物院的部分文物,總共多達5000多件(套)。

可以說,「全國省級(少許市)級博物館幾乎都有故宮博物院調撥的文物。」

「避暑山莊及外八廟是古代皇帝的行宮,因此調撥過去的文物都是皇宮中的精品,相比起民間文物,更加精美,價值也更高。」朱誠如說。

竊案疑點重重 隨著警方對作為文物流出地的承德外八廟進行調查,一條侵吞文物的「大鱷」終於浮出水面。

李海濤,承德外八廟管理處文物保管部主任,曾在承德市文物局文物研究室擔任研究員。

「戴副眼睛,個子不高,看樣子挺老實憨厚。衣著很樸素,出入老騎著那輛破自行車。」文物局的同事稱,他靠進修拿了大專文憑,對文物鑑定,尤其是對密宗小有研究。

李海濤還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和「勞動模範」,並在擔任研究員期間,被評為副高職稱。

經調查,李海濤早在10年前就開始監守自盜,經其手流出的文物超過百件,主要賣給了國內的文物走私販子和個人收藏家。

據悉,拘捕李海濤當晚,還在李家發現了未轉手的20多件文物。

「他盜竊文物庫房的藏品主要有兩條途徑:一個是仿製贗品,換出真品;另一個就是把沒有登記入賬的文物,私自帶出。」曾在承德市市委任職的一名官員透露,「該案件牽連甚廣,涉案人員約有三十人,包括承德市文物局官員、北京和錦州等地購買文物的人。」

承德外八廟的文物庫房設在外八廟之一的「須彌福壽之廟」,「須彌福壽」是藏語「扎什倫布」的漢譯,即「吉祥的須彌」。此廟建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佔地面積37900平方米。

文保部共有6人負責管理外八廟的文物庫房,其中一人負責記賬,是不允許進入庫房的。進入庫房要兩人以上,並由保衛科的人陪同。庫房外的木門和鐵門,鑰匙分別由兩個人掌握。庫房裡有24小時的監控鏡頭。

作為文物庫房的「御座樓」是一棟兩層樓房,樓前兩個香爐,獨立的院落,朱紅的高牆。記者試著推最外層的木門,發現門從裡面反鎖,院子裡的狗聽到聲音,開始狂吠。院裡的兩名保安聞聲而至,隔著門對來者進行查問。

他們告訴記者,24小時輪流有保安人員在文物庫房外看守,每班兩人加一條狗。

在看起來如此嚴密的看守下,李海濤涉嫌單獨作案的可能性似乎很小,而他長年作案至今才被發覺,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這起案件目前仍然疑點重重,尚在偵破中,但承德市警方證實,去年佳士得拍賣會上的部分文物已經追回。

監守自盜家賊難防 對於外八廟的藏品數目,外八廟管理處的不願透露姓名的負責人稱其不清楚具體數目,只知道外八廟共約有7000餘件,文物庫房裡大約有6000多件。而在其接手管理處的時候,也並未進行清查。

這名負責人的理由是,「去年10月28日通過的《新文物保護法》,才要求新任負責人接手之時須辦理館藏文物移交手續,而舊文物法對此未有涉及。李案11月才被發現,之前未來得及對文物進行清查。」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朱誠如認為,相比以前,各地博物館的安全措施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外面的人要想偷竊非常困難,但是「家賊難防」。

近年來,我國屢屢發生的文物案件,似乎印證了這朱誠如的這一說法。

原荊門市博物館副館長王必勝和王傳富盜掘古墓、非法出售館藏文物案,原新疆博物館考古部副主任黃小江珍貴文物流失案……均是監守自盜。

有專家認為,館藏文物的流失,已經成為我國文物走私市場僅次於盜掘古墓的第二大來源。

而這些案件的案由雖各異,但其共同之處在於:時間跨度長。從事文物犯罪都在5年以上,黃案甚至長達17年才被發現。

北京大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文物學者認為,博物館的管理不規範,文物部門對館藏文物的清查流於形式,已經是普遍的現象。不僅上級文物主管部門對所屬博物館館藏情況不知其詳,一些地方博物館連自己有多少館藏品也都不知道,如何去追究文物流失的數量呢? 而造成這種後果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經費不足。中國最好的博物館是故宮博物院,博物院目前存有百萬件(套)文物。國家投資3個億建立了地下庫房,溫度長年保持在14∼17度之間,濕度保持在50%∼55%之間,這樣的條件在國外也是首屈一指的。

但是其他的博物館就不那麼幸運了,除了少數主要的博物館,國家對地方博物館的撥款並不充足,一件「無價之寶」可能就是當地博物館的一個負擔,既無法創造最好的條件去保管,也沒法採取嚴密的安全措施。

經費不足導致的另一個後果就是管理人員不足,尤其在某些縣市級博物館,管理相當混亂,博物館管賬和保管文物的就是同一個人。而文化部於1986頒布的《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明文規定:「管理藏品總登記賬的人員不得兼管藏品庫房。」

解放初,我國僅有21家博物館,現在已發展到超過2000家。數量的增加並沒有保證質量的提高,「比較好的是上海、河南、陝西、福建等省級的博物館,而一些縣市級博物館的館藏條件並不樂觀。」朱誠如稱。

而在一些偏遠地方出土的文物,其價值也許很高,但又不能把其都轉移到省級的博物館,因為文物界約定俗成的慣例是,當地出土的文物就歸當地博物館保存。

在利益的驅動下,又有如此高的隱蔽性,一些博物館的內部人員難免會鋌而走險,利用本身的資源,進行「創收」。

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文博界同樣存在嚴重的腐敗問題。

「一個令人痛心的數字是,90年代後被偷盜流失的文物,是以往任何年代文物流失之最。」謝說。


文章來源: 時事追蹤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