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唏噓不已的「人造神童」

筆者很想找機會親口問一聲:一個吃口蘋果都要「學」上一番的幼兒,到底被抹去了多少童年的金色?

  時下圖書市場雖然低迷,但親子教育的「碩果」卻委實不少,「小鬼當家」連冒「新芽」,且大有長江後浪推前浪之勢。先有8歲小子重編《西遊記》,後有6歲幼童「創作」《流浪記》,而今,又出現了年僅4歲的「神童詩人」,「作家」年齡段急轉直下,可謂--沒有最小,只有更小。

  3月25日的《長江日報》以很大篇幅就這位4歲「神童」進行了專訪報導,題為《「神童」是怎樣煉成的》。通覽全文,方知這位名曰「非凡」的小女孩3歲時還「並無過人之處」,為什麼到4歲時忽地就成為「神童」,並在家裡專門設立了「小非凡教育中心」了呢?原來這全仰賴其父開始「啟蒙」。而其父最常用的「啟蒙方式」,就是強化「因勢利導」,無論孩子想玩還是想吃,都必須先「學習」一番,甚至到餐館吃飯,孩子不背好菜單就乾脆全家都陪著孩子餓上一頓。如此用心良苦地大力人造「神童」,讀來真令人唏噓不已!

  至於其取得的所謂神奇,據稱,小非凡已立志「出詩集」。看來熱衷「賣點」的出版商不愁「奇貨可居」矣!而我對這樣的「奇貨」是從不敢當做「文學」的一部分的。為避免先入為主,我曾耐心讀過8歲「小作家」重編的《西遊記》,掩卷之後,禁不住仰天長嘆--難道我中華文壇真無人矣?非要用懵懂兒童編出「玉皇大帝使手機」的故事來充兒童文學的數嗎?

  以成人寬容眼光視之,幾歲孩童寫成那樣已屬不易。如果自娛自樂,我亦誇讚不已。然而,如今是變成印刷品,用幾歲孩童的如此想像力去「啟迪」全體少兒的智慧,我只能哭笑不得。什麼叫愛迪生式的創造力?什麼叫「傷仲永」式的熱鬧?孩子當然不好分清,可為什麼大人也漸成迷糊之狀?豈有將簡單的熱鬧視為啟迪少兒心靈智慧的道理?為什麼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活躍在《少年文藝》上的作家多為成年人?難道是因為他們的智力不及普通成年人嗎?非也!正是因為有了那麼一批洞悉少兒心靈、功力深厚的作家,《少年文藝》才影響了80年代那整整一代少兒。這難道是簡單熱鬧便做得來的事嗎?

  當今文壇之所以低迷,並不因缺少熱鬧,而是缺少深邃與厚重。「小鬼神童」其實無可指責,他們的意志有時並不完全受他們自己支配,他們或許只知如何「取悅」大人,而不敢在乎自己的興趣與歡樂。

  每個家長,對孩子實施家庭教育本來天經地義、無可厚非,但是,任何一位父母,也並不享有以孩子為「標本」的權力!為什麼我們的些許家長如此迷戀製造「神童」,為什麼有些媒體不遺餘力地為「躁動」鳴鑼開道?有誰來問一問昔日「神童」今安在?拔苗助長的「速成」是否為了趕上急功近利的末班車?

  筆者很想在一個無拘無束的場合(決非造作的綜藝電視上)親口問問這位4歲小朋友--她的「強化」童年有幾許快樂、幾分爛漫?一個吃口蘋果都要「學」上一番的幼童,到底被抹去了多少童年的金色?


(無錫日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