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政協閉幕

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14日在北京閉幕,這次會議歷時12天,過程可謂無風無雨、無驚無喜,最大的成果是政協領導層完成了平穩的交替,執掌兩屆十年的李瑞環退下,身負爭議的賈慶林按預定安排上位。政協會議平穩、平淡的完成,留下一個話題,是政協本身如何進行體制性變革。

 平心而論,今次政協不是沒有進步之處,特別是其組成人員的變化。首先是政協領導層,主席和副主席的平均年齡,與上屆相比下降了3.5歲;政務委員的平均年齡為61.9歲,與上屆相比下降了2.2歲。這些人的平均年齡和下降幅度雖然還不算大,但總是在下降中。

 其次,是在政協副主席中,非中共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無黨派人士有13名,以24名副主席論,超過半數。其中還有5名少數民族、2名女性。299名政協常務委員中,非中共黨員常委有195人,佔65.2%,其中還有少數民族37名,女性35名。非中共人士比率上升的數字,也算是一種進步。

 但是政協以中共的統戰機關之身,向參政議政甚至實施民主監督的轉軌過程中,有根本性、尚難改變的生理缺陷。首先是政協組成成員的產生,以政協委員而論,是由中共中央和地方的統戰部門與各個方面協商,取得一致意見後提名,再報請中共黨委批准,獲得政協委員的名份;也就是說請您來就要來,送您走就得走。而政協領導人的產生,更是由中共中央領導人提名,經象徵性的選舉產生。比如這次賈慶林之被定為政協主席人選,就採取了嚴嚴實實的方法,務必把他送上位,還不能票數太低。

 第二個缺陷是,政協難以發揮政治功能,花瓶還是花瓶,不過裡邊插的花多了,又換上了水以保鮮。具體而言,就是政協委員參政議政,是透過提案、專題調查、專題協商等方式進行,涉及的話題是細之又細的民生問題,宏觀一點的也只是涉及社會、經濟等層面,對較大的政治性議題是要迴避的。至於發揮民主監督,更是及小不及大,政治監督不可能出現。

 如此看來,政協不進行自身改革不行,這種改革非得涉及其根本性的體制。雖然政治改革的民意沸騰,但豪放的李瑞環10年都沒有進展,怯懦的賈慶林這五年能有動作嗎?


世界日報

本文留言

作者雲上風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