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體猛烈抨擊所謂的「緩兵之計」

香港政府為解決財政赤字而與公務員工會達成的減薪協議,不但未受讚賞,反而被當地各大媒體猛烈抨擊。

  它們指責港府「慢板減薪」、「欺善怕惡」、「一場鬧劇」,只讓面臨加稅、減福利的市民成為「輸家」。

  向來言論聳動的《蘋果日報》在封面版打出「政府欺善怕惡」大字標題,指責政府「善待公務員,減薪分兩年」,「惡對貧窮戶,重手削綜援」。
  該報說,17萬公務員減薪6%,但分兩年執行,政府和公務員工會「笑逐顏開」,但是,社會上24萬領取「綜援」的窮人卻面臨一刀切削減綜援11.1%。

  銷路很大的《東方日報》也在封面版大字標題說市民「¤輸」,「難避加稅加費」,並說政府分期減薪的做法明顯是「重公務員、輕輿論,令市民慘變『輸家』,仍然要面對加稅加費壓力」。

  《信報》則發表社論指減薪是「一場鬧劇」。它說,到了2003年,香港已進入第六年的衰退,通縮持續了51個月,失業率從不足3%升至7%以上,但到了今時今日,公務員的減薪幅度仍然只是6%,還要到明年才開始減,完全不能回應社會經濟環境的急劇變化。

  《信報》說,分兩年減薪是公務員工會的「緩兵之計」,是買時間的策略,兩年後如果經濟好轉,政府承受外界要求公務員減薪的壓力舒緩,一切又可回覆舊觀。此次減薪協議只有公務員是贏家。

  同樣屬於財經報紙的《香港經濟日報》也發表措辭劇烈的社論,指責「港府給人欺善怕惡的感覺」,還說,「若不是官官相護,便是港府軟弱,欺善怕惡,公務員一大力反對,就退縮……」。

  該報認為,市民普遍認為今年內(公務員)減薪6%已是底線,誰料政府與公務員工會協商,竟連底線也守不住;不少市民擔憂政府匆匆接受分期減薪建議,是為加稅鋪路。

  該報還引述香港總商會的調查顯示,香港公務員薪金較私人市場高20%至40%。

  上述媒體都報導說,公務員分兩年減薪6%,使市民和商界都不滿。

  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陳永植也表示,「減薪可以分兩年,那加稅也應該分兩年加」。

  據引述,一直力主公務員今年就減薪6%的行政會議成員田北俊說,港府原本計畫用減薪「節流」100億港元(約22億新元),再用加稅等措施「開源」100億港元,但現在「節流」只達50億港元。

  雖然輿論界炮聲隆隆,公務員工會聯合會主席梁籌庭卻也申訴「被迫接受」減薪,指協議「根本談不上公平」。

  據《明報》報導,梁籌庭說,這根本是政府與政黨的政治交易,希望以公務員減薪,換取市民支持加稅。

  不過,香港立法會七黨聯席前天開會,對減薪共識表示歡迎。

  港府與公務員團體前天就減薪問題達成共識,同意今年凍薪,明年及後年共削減約6%薪金,回覆至1997年的薪金水平。

  但各媒體指出,政府三年下來只節省70億港元(約16億新元)的開支,與當前財赤高達700億港元比,是杯水車薪。

  不過,行政長官董建華和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前天都表示,今次達成減薪共識顯示公務員採取負責、積極的態度去協助解決財赤,是在共同承擔,以合情合理的方式處理減薪。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