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失業率高對人的健康有利

中國有一句古話,禍兮福之所倚。在美國失業是一件讓人頭痛的事,但是最近科學家說,困難時期可能並不都意味著壞事,最近的研究證明困難時期可能對人的健康有利。

在北卡羅來納州大學任職的經濟學家克利斯朵夫.魯赫姆(英文名:Christopher J. Ruhm)出具不少論據證明他別出新意但備受挑戰的假說。他最近由全國經濟研究局出版的研究表明,失業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人口死亡率就下降半個百分點。

魯赫姆的解釋是: 當工作機會稀少時,失業者和仍然保有工作的人可能活得更健康些。他們更可能進行鍛練,更不容易在外面下館子,或者有病不去看醫生。當經濟極度萎縮時,那些吸菸吸得最狠和最肥胖的人最有動力改變他們一貫的行為模式。

魯赫姆的想法和常規的看法完全背離,他的論點也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員哈韋布萊諾(英文名:M. Harvey Brenner)相左,布萊諾的研究認為70年代初期和80年代經濟疲軟對人健康不利。魯赫姆說他研究從1972年到2000年的數字得到的結果與哈韋布萊諾的結論恰恰相反。

但是,魯赫姆欣然承認他這裡所說的「健康」並不包括「精神健康」。另外,他的研究強調的是「暫時」的經濟不景氣。從長遠看,他說,經濟增長無可爭辯地是對健康有利。 「我堅定地認為從孟加拉搬到美國對你的健康非常有利,」 他說,「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長期發展的原動力在於技術發展,然而技術發展並不總是非常穩定而持續的。在短期內,技術可能對生產力推動不足,從而迫使勞動者工作更長時間,面對更多壓力。

當工作壓力可更大,雖然收入可能隨之有一定改善,但是所謂的「機會成本」有所增加,比如你要一天工作11個小時,那就得放棄做別的東西,比如鍛練身體,看醫生,做一頓有營養的飯菜。魯赫姆拿這和污染作比較。從長遠講,經濟增長促進污染少的新技術的發展,但那些技術源源不斷地湧現,近期內經濟繁榮仍然可能帶來更多的污染。所以經濟增長,尤其是短期內,帶來的副產品不利於健康。

魯赫姆稱失業率每上升1%,人們平均抽煙、肥胖病和不鍛練身體的可能性就分別降低 0.6%、0.3% 和1.8%。 而越是還有工作的人,這一趨勢體現得就越明顯。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