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只以遊客的眼光看中國

聯合早報24日刊發黃昭潔文章:別只以遊客的眼光看中國。全文如下。

一個城市的發展,常常會直接或間接地破壞到自然環境。雖然人們總是在努力地避免對環境的破壞,但是人類的生存需要總是在對自然進行索求。在現代社會裏,幾乎所有的國際大都會都是鋼骨森林,原始的,自然的景觀已經難以再現。即使是新加坡這樣的花園城市,也是人為的成份多一些,建辟各種花園綠地,來舒緩人們對自然對綠色的渴望。原始的自然景觀似乎與城市的現代化程度顯得格格不入,我想這就是社會發展的規律,沒有例外。

中國當然也必須遵守這種規則。許多中國的城市,非常繁榮,如北京已經位列世界生活水準第10高的城市,可是人為的環境破壞異常嚴重。2002的北京,只有112天是藍天,其他的時間都因為各種環境破壞而無法見「天日」。上海成為世界級的大都會,可黃浦江的治理仍為人所詬病,我想這就是上述規律在中國的城市所起的作用。

同樣中國也有地方是另一種情景,在西南一帶,例如雲南、貴州、廣西等地方,這些省份通常風景秀麗,擁有一批聞名世界的景點,成為新加坡遊客所鍾情的景點,可許多新加坡遊客遊玩回來之後,普遍的意見就是「風景優美,可太貧窮。」的確,這些地方之所以擁有美麗原始的景觀就是因為沒有被現代文明洗禮,連綿山巒擋住了鐵路的延伸,山民的純樸禁錮了商業的發展,這些地方的人民長期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的生活,我想旅遊業就是他們接觸外界的第一扇窗口。

但如果只是從一個遊客的角度來看待中國,以自己所見的地方來推知中國的國情,那未免也太狹隘了。我經常聽到很多很極端的看法,去過北京上海的就說中國現在已經發展得如何如何好,而去玩絲綢之路就說中國如何如何的貧窮。可中國真的是這樣嗎?

很喜歡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看待中國的方法,它將中國分成五塊,一塊是從內蒙古、新疆、西藏直到雲貴。這些都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是屬於西部大開發的範圍。這些地方普遍都相當貧窮,卻是屬於風景優美的地區。第二塊是中原一帶,第三塊是東北三省,第四塊是東部沿海一帶,大多是在改革開放之後迅速成長起來的城市,第五塊是臺灣。

這種分法非常好,因為這五塊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模式、文化教育、社會價值觀念、政治影響程度,甚至人種構成都有很大不同。瞭解這種方法,將更加瞭解中國的國情,比較客觀,也比較全面。

也許這時候,有人又會對中國的貧富差距產生疑問,那麼中國的貧富差距不是非常嚴重嗎?的確,按照聯合國的數據衡量標準,中國的貧富差距已經超過了危險的界限。可是中國的國情是特別的,作為一個幅員如此遼闊的國家,任何貧富差距都會因空間的距離而被淡化。不像香港,當一個小島的大部分財富被小部分人控制時,就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歐盟15國才多大的地方,就有非常大的差別,而中國當然就可以允許不同地方有差異很大的收入水平,這也就是社會上常常會產生對中國有不同意見的根源所在。

有時候,瞭解一個國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搭順風車是有代價的,更好地瞭解中國,才能在搭順風車時,獲得更多的車票折扣。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