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院士不願當社交「花瓶」

中國「兩院」多名院士最近公開抱怨,他們被迫接受各種榮譽頭銜,成為各種社會活動的「花瓶」,過「迎來送往」的生活,科研活動受到嚴重干擾。在不堪騷擾下,他們呼籲不要將院士當作「花瓶」。

  中國的「兩院」是指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這兩院的院士是中國科學界和工程界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兩院院士總共只有1000多人,導致社會上「炒作」院士的風氣盛行。

  70歲的軍事醫學科學院前院長秦伯益有感而發撰寫了一篇短文,希望全社會愛護院士,不要將院士當作「花瓶」!他同時希望院士們要敢於向「炒作」說不,「我們不可能永葆青春,但我們必須永葆清白。」

  秦伯益在短文中敘述自己被評選上院士後,「當花瓶」的經歷。他說,自己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後的最初幾年,兼任過國家和軍隊醫藥界各種評審機構評委。但久而久之,「發現事情遠非原來想像的那麼單純」。

  他尖銳地提出:「有些工作是我國科學管理中繁瑣體製造成的無效勞動,有些是別人想借重院士的招牌以提高他自己的學術品位。有時中小學生和我座談,其實並不是真的想向我學什麼治學經驗和為人之道,而是要完成老師交給他們的作業,寫一篇『與科學家爺爺面對面』之類的作文。」

  秦伯益說「至於開大會時請我坐主席臺,是讓大家見見面;頒獎會上請我給獲獎者發個獎,是讓群眾鼓鼓掌;新聞發布會上請我正襟危坐,讓記者掃一下鏡頭;無非都是迎來送往,逢場作戲。這樣的生活我不習慣,不喜歡。我越想越覺得這不像什麼『終身榮譽』,倒像一隻花瓶。可以任意擺放,沒有使用價值,只是供人觀賞。」

  而華南農業大學盧永根院士深有同感。他說,有一段時間,幾家房地產公司每天都電話騷擾他,希望他出席慶典,無非是想借院士名頭多賣幾套房子而已。

  院士們不希望因為這些應酬活動,而影響自己的科研工作。秦伯益就從去年起,謝絕應酬,謝絕採訪。「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做自己不會做的事,不做不必自己做的事」。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