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電器前執行長傑克‧威爾許說:「1981年,我整合奇異電器的第一個核心思想來自彼得‧杜拉克。」問比爾‧蓋茲哪些管理書籍對他影響最深時,他的回答是:「當然是杜拉克的書。」
管理學大師中的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 本世紀第一本著作《下一個社會》,承襲了大師一貫的犀利,從社會、經濟、政治、金融、人口結構變化等整體面預言下一個社會將走向何處。
書中並大膽預測,下一個社會,全球將面臨四大轉變,尤其是改革開放下的中國,將面臨嚴重的社會問題,並走向分裂。
最新一期臺北商業週刊獨家刊出《下一個社會》的書摘,本報特轉載其中「中國將分裂」的部分。
亞洲危機 出在社會問題
亞洲人不笨,基本上,亞洲危機不是經濟危機,而是社會危機,整個亞洲社會都很緊張。亞洲的緊張狀態和陷入兩次世界大戰時的歐洲類似,是「大動盪」的結果,起源於大規模的工業革命和隨之而來的都市化,只是亞洲的動盪出現的速度快多了。
五○年代,我第一次聽到韓國的時候,這個國家80 %是農村,幾乎沒有一個人受過高中以上的教育,因為殖民時代日本人不允許。當時韓國沒有工業,因為日本人不允許任何人擁有多位員工。今天的韓國將近90 %是城市,這個國家已經是個工業大國,人民教育水準很高,這一切都是在 40 年內完成,這樣的快速發展,自然造成爆炸性的混亂。
韓國的企業家愚蠢無與倫比,更加重了這個問題。韓國企業家根本沒有向鄰國的日本人學到如何對待工人。
外國人訪問韓國的電子工廠時,要是某個生產線女工膽敢抬頭看,就會因為沒有專心工作,被帶出去痛打一頓。
現在金大中上臺,這種情況終於改變了,卻已經在韓國企業和工人之間留下深刻的仇恨。
在馬來西亞,雖然政府多年努力,佔人口70%的馬來人和30 %的華人之間仍舊十分緊張。印尼有兩億人口,其中一億人住在第一大島爪哇島上,華人只佔印尼人口大約3%,可是,華人在印尼三大城市(包括首都雅加達)佔人口的20%以上。
包括在馬來西亞和印尼,海外華人已經變成世界經濟的龐大勢力,所到之處都擁有企業,經常變成當地的專業階級,對領導階層有影響力。
大陸農民暴動 時機成熟
除了全由華人組成的新加坡、臺灣和香港之外,華人到處受人嫉恨。從 1700 年開始,中國每隔 50 年,都會發生一次農民暴動。最近這一次則由毛澤東領導,在 1949 年推翻國民政府。若從歷史的演進來看,另一次的暴動時間已經成熟,問題到今天,仍和從前一樣,有太多失業或找不到工作的農民無處可去。
有人估計,中國有多達兩億的農民成為「盲流」,他們尋找工作,卻不可能找到工作,如果中國大陸政府認真行事,關閉沒有效率的國有企業,還有另外八千萬到一億人民會流落街頭。
在10年內,中國會自行轉變,如果歷史可以當作指引,中國會分裂成某種形態的地方分權。今天我們已經看到的所謂的「自治區」,過去這些地方是軍閥割據的地盤。
整頓國企 北京最大挑戰
現在,這些地區對北京已是好話說得多,上繳的稅少,他們之所以沒有跟中央政府公開決裂,是想得到國有企業的龐大補助。
整頓極度沒有效率的國有企業,同時還不能引起社會動亂,是中國大陸政權未來最大的挑戰。
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車工廠在西安,但是這些自行車的品質惡劣之至,因此西安每個人都騎上海生產的自行車。雖然,理論上,上海的自行車禁止賣到西安。
西安現在已經有五百萬輛自行車擱著賣不出去,但是他們還是得繼續生產更多的自行車,因為工廠裡僱用了 8 萬5000人。
遇到問題,中國大陸有三個解決方法,第一個是官方說法:中國會變得有效率和現代化。是有少數這樣的例子,就像上海的自行車廠一樣,但不多。
第二個方法來自中國的一句古話,「正路走不通,就走另外一條路。」實際上,過去七年來,中國大陸就是這樣做,首先用膨脹性的補貼融通產業,直到失業補助大大增高到有危險的時候為止。之後再讓大型國企的工人下崗,直至太多人失業;然後又重新膨脹,每次都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砍掉一些。
第三個方法在很多方面都是最實際的作法,就是專注少數領域,創設績效良好的企業,使其足以作為模範,以吸引外資。這是上海地區的作法,基本上,這種方法有效。
身處危機時繼續推動經濟自由化是妄想,不只亞洲如此。別忘了,經濟自由化代表立即的混亂,而不是長期的改善。
看看今天的法國,110 年來,工會總認為,只要降低每週工作時數,就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但從未有任何實驗過這種方法的地方成功過。它只會使失業惡化,並不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二○年代和大蕭條期間,所有的經驗都指向一個不幸的事實:在失業的壓力下,國家不會開放,它只會關閉。
回顧歷史 我為亞洲擔心
或許歐洲的法西斯主義和戰爭的歷史使我變得過於保守,但是我從個人的經驗得知,當社會陷入高度緊張時,不需要多少東西,只要一次意外事件,就會引爆問題。
因此,我為亞洲擔心。
彼得‧杜拉克小檔案
年齡 1909年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學歷 法蘭克福大學國際公法博士
經歷 任教於法蘭克福大學
《金融時報》等英國媒體特約記者
任通用汽車顧問研究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
任教克萊蒙特研究所
《華爾街日報》社論主筆
(世界日報 9/18/2002)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管理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