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3000萬豆農的出路在哪裡?

 2002-01-20 05:5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2001年中國耗資30億美元,進口大豆約1500萬噸,與國內產量持平。洋豆傷農,農業部的官員寢食難安。大豆依靠進口還是自產,中國需要決斷。

大豆生死劫
  沒有哪一種農產品能像大豆這樣,令農業部的官員寢食難安。因為據專家預測,中國去年直接從國外進口大豆1500萬噸左右,而國內大豆的總產量也不過接近1500萬噸。
  悲觀者則認為,上述數字未免太樂觀了,更嚴謹的判斷是進口大豆已經超過國產大豆。如果按每噸200美元估算,1500萬噸進口大豆需支付30億美元---這個數字與進口波音飛機相若----不同的是,中國不能製造大型客機,但至少有3000萬農民從事大豆生產。 
  「入世後農產品可能遇到的衝擊已經提前上演。」農業部種植業司糧油處處長曾令清說,因為今日大豆的困境,有可能會就是幾年後水稻、小麥、玉米的困境。 
  「大豆現在處在一個危急的時刻。」中國農科院中國作物大豆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常汝鎮說,究竟是依靠進口,還是依靠本國生產,到了決斷的時候了。

進口狂潮驚心動魄
  農業部曾提出過「大豆振興計畫」,但是現在「振興」一詞不復提起,代之以「大豆發展計畫」。之所以不提「振興」之說,是因為擔心農民期望過高,實現不了難以交待。而「發展」顯然要溫和得多,目標也更為含糊。 
  中國大規模進口大豆始於1995年。據海關統計,1995年進口大豆80萬噸,此後四年進口量分別為111萬噸、296萬噸、320萬噸和432萬噸,2000年則猛增至1042萬噸----這一年,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 
  2001年,這個數字變為1500萬噸。而在1995年以前,中國一直是大豆淨出口國。從淨出口國到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中國用了短短5年。變化之大,用一位農業專家的話稱,是「驚心動魄」。 
  進口大豆主要來自於美國、巴西和阿根廷三國。2000年的進口大豆中,美國為541萬噸,阿根廷為278萬噸,巴西為212萬噸。

價格與品質雙重優勢的喪失
  為什麼要大規模進口大豆呢?常汝鎮說,一是食用油的消費大大提高,二是肉禽蛋奶的消費迅速增加。而大豆的兩個直接產品恰恰是荳油和豆粕,豆粕可用於畜牧業的飼料。 
  這個機遇與國產大豆擦肩而過。從1995年開始,國內大豆產量一直在1500萬噸上下徘徊,迄今不見好轉。與此同時,國際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廉價大豆。尤其以美國、巴西、阿根廷為甚。統計數字顯示,2000年,美國大豆總產為7500萬噸以上,巴西為3750萬噸,阿根廷則為2600萬噸左右。 
  世界大豆市場價格因此一路下跌,國內大豆的價格優勢不復存在,遂至大舉湧入中國,成氾濫之勢。 
  曾令清說,我國大豆的單產只有115公斤/畝左右,美國、巴西單產可達180公斤/畝。儘管目前國產大豆的生產成本和美國差不多,大致在150元/畝左右,但是各種非生產性的成本----比如稅收、以及企業辦社會等----偏高,已經沒有價格優勢。
  價格優勢不復存在,品質優勢也無從談起。進口大豆主要以轉基因大豆為主,國產大豆則基本上是非轉基因為主,前者含油量一般在19%左右,後者平均只有17%左右。
  中國大豆在國際市場地位的沉浮,與此前的政策取向關係甚大。在強調溫飽問題的時代,大豆的重要性自然要讓位於水稻、小麥和玉米等高產作物。因此,財政投入就是天壤之別。以山東為例,山東是大豆的主產區之一,該省財政對小麥育種年投入為600萬元,大豆僅為10萬元。 

專家炮轟3%
  供需缺口為大規模進口提供了可能性,貿易政策則讓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性。
  1996年,國家調整了大豆貿易政策。新辦法規定,我國對大豆進口實行配額管理。普通關稅稅率為180%,優惠稅率為40%,配額內稅率是3%。 
  如此調整是旨在鼓勵進口。因為在1995年和1996年,國內大豆市場出現了短缺。 
  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進口配額制度基本上沒有得到執行。進口多少大豆,由貿易商自行決定,進口關稅全部按3%執行----需要說明的是,執行3%的稅率,應該在入世後執行。
  只執行3%的稅率,是因為當時許多合資或外商獨資的大豆加工企業進入中國,生產荳油和豆粕。這些企業大都有獨立進出口專營權,造成進口配額不起作用。 
  既然進口配額管理力不從心,管理層認為索性不如放開。由此,國外大豆開始長驅直入。進口大豆的到岸價(FOB)比我國國產大豆平均還要低10%。 
  美國大豆的大量湧入,結束了國產大豆價格直線上升的歷史。中國大豆市場的價格,基本上由美國大豆價格主宰。此後,巴西和阿根廷接踵而入,中國市場的國際化趨勢更為明顯。
  後來農業部開會時,有專家炮轟這一政策,認為當時是「盲目樂觀,政策失誤」。
  3000萬種植大豆的農民可能不會知道,他們辛苦一年的報酬,已經不是什麼天道酬勤,還要受制於整個國際市場大豆的行情。 
  最近阿根廷宣布其貨幣比索貶值,分析人士認為,此舉有利於阿根廷大豆出口,國際大豆市場價格進一步走低已成定局。

豆農不能承受之重
   貿易商之所以大規模進口大豆,是因為獲利豐厚。據估計,目前進口100萬噸左右的大豆,能夠獲利大約2億-3億元的利潤。 
  據專家分析,2001年中國大豆總的需求約為2500萬噸,但國產大豆和進口大豆總量相加,有3000萬噸之多。多出來的500萬噸,據稱是貿易商屯貨所致。 
  很顯然,如此這般對大豆產業造成的過度衝擊,中國農民受到的損害,不是貿易商們考慮的事。
  考慮此事的是政府。
  主產業區的官員們不得不遺憾地看到,農民收入正遭受嚴重衝擊。
  1996年大豆價格為2.20元/公斤,2001年下降到1.64元/公斤,中間一度還降至1.58元/公斤,降幅接近30%。 
  如果按照目前大豆平均產量118公斤/畝計算,2001年平均每畝大豆只能實現收入不足200元,而成本大約需要150元錢。也就是說,一畝大豆只能賺取不足50元錢。
  由於缺乏對大豆整體市場環境的瞭解,近兩年,黑龍江省的農民在大豆價格下跌後,以為還會像前幾年一樣重新暴漲,因而積壓甚多。
  「既然國外大豆價格便宜,中國不種大豆行不行?我說不行。」曾任農業部副部長的王連錚說,東北、華北、西北和江淮地區,大量農民以種植大豆為主業,完全敞開國門肯定不行。
  目前我國大豆種植面積一直在1億畝以上。如果按我國農村人口人均3畝地計算,直接參與大豆生產的就有3000萬人。如果中國大豆產業完全依賴進口,這些農民的出路在哪裡? 
  在一份遞交給上層的研究報告中,黃守宏博士提出,中國正面臨著一個重大的戰略選擇:是主要通過進口滿足,還是主要立足於國內滿足。
  他的結論是,要立足於國內生產,適當進口作為補充。否則,就容易受制於人。

遏制進口? 
  元月7日,一則新聞引起了國際大豆市場的高度關註:中國農業部正式發布了轉基因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並將於今年3月20日生效。
  但是市場人士認為,由於沒有相應的實施細則相配合,本次政策調整難以執行。
  遏制住進口是一回事,但是,如果中國大豆產量再次攀升,屆時銷不出去怎麼辦?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