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社論:中亞為何站在西方一邊

美國在反恐怖戰爭中的困境被克里姆林宮看作一個時代只有一次的機會,可以用來重新獲得大國地位和影響。這種意圖的證據就是莫斯科在反恐怖鬥爭中所謂保持良性中立的開價。俄羅斯不是參與軍事行動,而是提供政治和情報支持。但它的開價是:減弱北約的「改革」,放棄西方反導彈防禦計畫,大量沖銷債務,不顧俄羅斯的保護主義立即允許它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價還包括恢復俄羅斯在前蘇聯地區的霸權地位,讓俄羅斯加入西方某些最高決策機構,接受俄羅斯同某些長期支持國際恐怖主義的某些流氓國家保持特殊關係。

那張採購清單說明,對於克里姆林宮來說,擴大勢力和影響比實際參與國際反恐怖鬥爭更重要。在「九一一」事件之後,俄羅斯試圖阻止美國使用中亞基地打擊阿富汗的恐怖份子,那一意圖也就更為明顯。俄羅斯說,中亞地區前蘇聯的共和國、現在的獨立國家必須被看作俄羅斯的勢力範圍。儘管俄羅斯試圖阻止烏茲別克和哈薩克斯坦同美國領導的反恐怖聯盟結合,但沒有成功。它試圖影響圖庫曼斯坦的努力也失敗了。

最初,華盛頓也認為得到中亞的支持需要經過莫斯科。但後來的發展證明那種看法是過時的。

在九月的第三個星期,普京派出俄羅斯安全會議秘書魯沙伊洛(Vladimir Rushailo)訪問中亞五國,要他們支持克里姆林宮的立場。但在魯沙伊洛甚至沒有離開的時候,華盛頓同中亞國家的直接接觸,談判反恐怖軍事合作。同時,美國對莫斯科暗示要否定莫斯科反對美國使用中亞基地的做法。最後,為了挽回面子,普京放棄了在中亞的否決權。但那時候,三個中亞國家已經自行其事。

根據未經官方證實的報導,美國戰鬥機、設備和部分地面部隊已經進入烏茲別克和其它中亞國家。烏茲別克總統卡利莫夫(Islam Karimov)已經率先支持美國領導的反恐怖鬥爭。哈薩克斯坦總統緊隨其後。這些國家不僅感受到恐怖主義的威脅,也在避免安全方面依賴俄羅斯,尋求同西方的聯繫。吉爾吉斯也有同樣感想,但由於國內脆弱的形勢,總統阿卡耶夫skar Akaev)在公開聲明中言詞謹慎。圖庫曼則堅持永久中立的官方立場。在整個中亞地區,只有塔吉克同莫斯科關係密切。

社論說,美國領導的西方部隊進入中亞具有地緣政治革命的全球意義。蘇聯的解體和這些國家的獨立提供了他們開放的希望。當美國空降部隊1998
年9月的多國部隊演習中在中亞著陸時,地緣政治革命似乎開始進入自然軌道。但由於克林頓政府反對美國參與該地區的安全安排,這種開放只好中止。

美國目前的安排是對危機的一種應急反應。但實質上,它撿起了被克林頓政府丟棄的任務。這種部署應當成為建立真正地區國際安全框架的第一步措施,要有美國積極、長期的承諾。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