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旅客疑神疑鬼游香港会开心吗(图)

作者:卢斯达  2023-06-26 12:5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2

香港城市风光(摄影:庞大卫/看中国)
香港城市风光(摄影:庞大卫/看中国)

【看中国2023年6月26日讯】

“排外”的游客

早前香港国泰航空有空姐在飞机休息区取笑陆客英文,被另一名中国乘客录音举报,事情闹上《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社交网络上亦群情汹涌,继而指责空姐、国泰航空乃至香港人“抱持莫名优越感,崇英贬普”。

涉事三名空姐被极速解雇,本来已经弱势的国泰工会虽然为她们喊冤,但在后19年的政治社会氛围下,大陆游客是香港服务业“衣食父母之一”(人民日报公众号评论用语),开口指示要重拳整顿。

不难想像“处理”十分迅速。在香港人的角度,观察下各界对这件事也是五五比,虽然空姐受政治炮击、被扯入香港人VS普通话的族群语言对立,但当时实际“案情”,涉事空姐又确实无礼失职。

彼时普遍的角度是,反对中国官媒上纲上线,认为这是无风起浪,无非是要找机会“教训”香港,这毕竟是近年香港社会在各领域见到的改造,但当时人们不会“撑”当事人,甚至有很多不同情的声音,毕竟她们犯错在先,不是完美受害者。

不过现在的结果是,这种自己人的检讨其实见树不见林,近来出现很多旅客到各地浪游“碰瓷”,并发布为“小红书”流量内容,反正就是一时风潮,模仿者众。大概内容都是自己受到待慢,显示了港人如何高傲、如何“摆出”另一种人的样子。

我们在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社交网络也体验过这些。社交网络要竞争流量、“up主”要竞争生态位,人们需要引起共鸣的题材,这些话题每个都好像是原生(organic growth),但拆穿了大部份“爆款话题”都是人造的,是摆拍、有剧本,结合各种网络商法及舆论导向需要。

中国游客到港受到亏待(理由通常是他们操普通话)及歧视,就是爆款话题之一,一些是确实可考、在香港上新闻的,但也有很多是夸大其词,甚至连委屈的事发地点都搞错。

当初各界都满心期待旅游业复常、中国旅客恢复出游,因为经济。日常冲突磨擦激增是可以预料,没人想像过随着大量中国游客恢复出行,可以同时形成一种“排外式游客”,这种模式是他们会到达A地,然后以自己家乡的标准对A地做各种劣评,例如说这里没有北京上海那么新很“老旧”之类,甚至有具体的碰瓷闹事行为。

一些游客似乎怀着一种排斥旅游地点的习惯。好比走进一间餐厅,却是把这一顿饭从头到尾评得一文不值,又乖乖坐着从前菜吃到甜品。

但如果你是为了做小红书拍片,也许就有很多剧情需要,这样旅行就不只是关于个人开不开心,是营业了。因为他们判定中国人在外受歧视或捍卫普通话尊严是流量密码,所以香港也好外国也好,有时游客本身就要制造话题(国泰事件发生后有大量的模仿者,例如声言乘机时会四处偷录看看员工有没有待慢陆客,准备投诉),甚至有官媒背书的时候,再无伤大雅的事情,也总可以鸡蛋里挑出骨头。

这个时代人手一机,个个博主想要模仿去碰瓷都可以,近乎没有成本,旅游被他们搞成低俗节目,只用来抓住人们60秒注意力的那种,部份人在国外有“节目效果”甚至网络人设的关系,这些批评或冲突有没有夸大甚至无理取闹就很难说,毕竟这里面夹杂了太多戏剧效果和需要。例如中国“视频”界也很多嘲笑印度、孟加拉、非洲国家风土人情、充满“up主”民族自我优越感的“旅游片”。

慢慢人们发现,一百种人原来就有一百种旅游心态。一般人去某个地方旅行,总是源于孺慕它某一面。可能是食玩买,可能是文物古迹,也可能是较虚的“生活节奏”。在短期逗留期间,理应一切都是新鲜,新鲜感甚至可以盖过该地一些具体问题。因而有一个“外国月光圆”的大众错觉。

我们这一代原厂设定也根本不是“大香港”到出国就会不禁发表类似“A地B地都不够香港好”的感叹。真的没有。(反而80年代这个酒品广告台词就很大香港:香港几好都有,点舍得走。)

这一代到了国外普遍是参考有什么好的地方或风气值得香港仿效,甚至有时会美化异地。然而在小红书一些角落,某个外地不好的话题,还是会回归到始终是我们好。这是套路和密码吗?香港或任何一个外地,对游客都可以只是对照自己理想镜子形象的拿来工具。因此他们当然未必就对每一块镜子(旅游目的地)都敞开心胸,拒绝明白旅行应该是你去接受另一个世界的歧异。

后来进步发达地区开始有人提倡旅游伦理(Tourism Ethics)。简单如不要故意破坏另一个地方的生态、不要留下垃圾,尊重异文化,乃至本国政府为保护古迹或城市或本地人,考虑限制人流等等。

这一切一切也许十分理想,但根据的情境就是游人热爱某个地方,也顺理成章希望那个地方可持续,附近的居民可以获益。已经不只是老子“花不花得起钱”的问题,现在最先进那批人会觉得花钱之余,自己不要对某个外地带来负担或烦恼。理想情况轻轻的来轻轻的走,但这不是所有人的心态。

这十年间有一段时间香港旅游其实是被矮化成水货产业,当时的感觉是有很多人来香港不是旅游,也不孺慕这里什么,只是来买货,再回国卖水货(牵涉汇率和外国货安全度较高的问题)。

奶粉、各种日用品也被哄抢过。在水货狂潮下,香港纯粹是个工具而已。今天情况又更深一层,旅游的工具化也变得更荒诞。从一个走水货的基地,变成某程度的二三线小红书实况节目取材布景。一些游客仿佛不是来找出有什么东西好,而是刻意找出什么东西坏,再用各种民族角度或刻板印象渲染一番。甚至评论时资料也不必全对,反正可能网友都看不出,那只是图在社交圈刷个流量。

我们当然会疑惑,以这种字面意义上的报复式旅游、苦大仇深、疑神疑鬼的心态出游,搞成这样,行程真的会开心吗?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上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