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农预测2025中国经济危机(图)
经济学家程晓农(油管视频截图)
【看中国2025年1月7日讯】(看中国记者尹华报导)近日,经济学家程晓农在《政经最前线》节目中深度剖析2025年中国经济的预测。他从国际媒体的调查报导、中国民间的反馈以及自身观察出发,全面分析了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境和结构性问题。他指出,中国经济下滑并非偶然,而是多年政策失误累积的结果。
世界工厂的空洞化:经济支柱逐渐崩溃
程晓农首先谈到广东省曾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地带,素有“世界工厂”之称。广州、东莞等地长期以来是中国出口制造业的重镇,为全球供应链提供了大量商品。然而,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外资企业的撤出,这些制造业聚集地正迅速走向衰退。
瑞士《新苏黎世报》的记者曾走访广东,发现当地曾经熙来攘往的工厂如今空空荡荡,大量生产设备闲置。以广州康乐村为例,这里曾是全国最大的服装原料和批发中心之一,集中了成千上万家制衣作坊。然而,随着外部订单的大幅减少和内部生产成本的上升,许多小型作坊不得不关门歇业。一些仍在勉强维持运营的作坊只能依靠零散的海外小额订单,生产微利产品。
这种情况并非孤例。在东莞等地,不少企业在接不到新订单后被迫停产或倒闭。一家曾经雇佣数千员工的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导致数千名工人失业。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世界工厂”的核心竞争力正在消失,传统制造业模式正面临重大危机。
中国制造业的衰退与政策调整不无关系。地方政府曾试图将工厂迁至外围地区,以腾出土地进行城市开发,但随着市场需求萎缩,这些搬迁计划无法实施。当企业倒闭成为常态时,“搬迁”失去了意义。这表明中国制造业不仅失去了成本优势,也未能在产业转型中找到新的出路。
真相与谎言之间:民间资讯揭示的经济现状
程晓农指出,要真正了解中国经济现状,不能依赖中国官方媒体的报导,而是需要从民间视频和外国媒体报导中寻找真相。他提醒观众,透过中国民众拍摄的街景视频,可以看到经济衰退的实况,无论是一线城市的高端商区,还是普通街道,关店潮和市场冷清已成为普遍现象。
在上海的高档商业区,许多临街商铺大门紧闭,张贴着“转让”、“出租”等字样,即使是在周末,也难见客流。而在北京南部新建的大兴国际机场,原本设计成大型商业区的地下空间,如今也有大量商店倒闭。这些现象不仅发生在中小城市,也出现在中国的经济枢纽地带,显示经济问题已经深入到全国各个层面。
他提到,中国民间普遍流传着“时势维艰,各自小心”的警告,反映出大众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态度。许多家庭选择节衣缩食,不敢消费,生怕失业和经济压力让他们无法支撑生活开支。这种情况在一些社交平台的留言中比比皆是,许多中国网民在街拍视频下留言,分享自己面临的困境,这些实际故事比任何统计数据更能反映真实情况。
程晓农回忆自己在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一次经历,揭示中国官方数据的虚假性。他发现,某年度官方报告中夸大了火力发电机组的运转时长,甚至“虚构了一天”,将十二月当成有三十二天来计算,以便为更多资金申请创造依据。这样的例子揭示了中国统计数据中普遍存在的造假问题,让外界误以为中国经济形势良好。
从通货紧缩到经济萎缩:结构性问题难以逆转
在讨论经济衰退时,程晓农指出,许多经济学者将中国当前的状况称为“通货紧缩”,但实际情况比这更加严重。真正的问题在于经济活动的全面萎缩,而非简单的货币流通减少。
他提到,当经济需求不足时,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会持续下跌,企业生产意愿减弱,即使中央银行释放更多资金,市场仍无法恢复活力。这种现象就像一名病重的病人,即使注射再多药物,也无法恢复生命力。经济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意味着结构性的问题已经根深蒂固。
程晓农批评习近平对经济问题的理解过于简单,曾质疑经济顾问“物价下降为何不好?”然而,物价持续下降不仅意味着生产者无法盈利,还意味着企业裁员、失业率上升和市场信心进一步崩溃。这些问题累积后,会将经济拖入深渊。
这种“螺旋式下滑”的现象与市场供需不平衡密切相关。当企业减少投资和扩张时,市场需求减弱,进而影响消费者信心,形成恶性循环。中国政府试图以刺激政策来“救市”,但这些短期措施无法改变经济结构问题,只是将问题延后,甚至加重危机。
政策错误的代价:房地产和对外关系的双重失误
程晓农分析指出,中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重大政策失误:过度依赖房地产和激化国际对抗。
首先,中共自胡锦涛和温家宝时期开始,将房地产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柱,导致房价暴涨,居民负债累累。许多家庭将大部分收入用于支付房贷,抑制了其他消费需求,进一步削弱了内需市场。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时,中产阶层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出现“负资产”状态,无法通过出售房产来偿还贷款。
其次,在对外政策方面,习近平时期的对外扩张和军备竞赛,挑起了中美冷战,导致中国丧失了大量外资和国际市场份额。这种激进的国际战略不仅无法实现“东升西降”的目标,反而使中国企业失去了全球市场的信任与支持,出口订单锐减,影响了国内经济的稳定。
这些政策错误使得中国经济在内外压力下“双重受挫”。过度依赖房地产投资带来的结构性问题,使得经济难以转型,而对外关系恶化则切断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生存空间。
房地产危机的连锁效应
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程晓农指出,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危机。大量中产阶层家庭的房房价值大幅缩水,仅剩原来价格的一小部分,而房贷负担仍沉重。许多家庭原以为房产升值可以带来财富,结果却成为沉重的财务负担。
房地产市场的衰退也导致上下游产业链受到波及,如建筑、家装、家俱、钢材等行业出现裁员潮。大批中小企业无法生存,进一步推高失业率。曾经开着私家车、住着高档住宅的中产家庭,如今面临收入缩水、无法偿还贷款的窘境,甚至被迫变卖资产或断供。
这种财务困境在二线和三线城市尤为严重,许多当地的“新区”建设计划停滞不前,变成了“鬼城”。程晓农指出,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旦崩塌,其影响将波及整个社会,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激增,进一步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外资撤离与国际地位下降
程晓农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吸引力的下降,许多跨国企业选择将生产线转移到其他国家,如越南、印度等地,以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这一趋势显示,“中国热”已经结束,中共丧失了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导,美国企业界已普遍不再将中国视为“机遇之地”。中美冷战的持续升级,使得中国市场不再被视为安全的投资选项,而是高风险的环境。程晓农认为,这样的局面对中国经济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随着外资的撤离,中国经济无法再依靠“世界工厂”的模式保持增长。过去,出口和外资流入是推动中国经济崛起的两大引擎,如今这两个支柱正在快速瓦解,意味着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
程晓农总结道,中国经济的困境源于结构性问题、政策失误和国际局势恶化的多重影响。在“世界工厂”模式无法延续、房地产泡沫破裂和外资撤离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陷入不可逆转的下滑。他提醒国际社会保持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并警告中共可能会在国内外形势恶化时采取更激进的行动,以转移内部压力。因此,各国需保持警惕,共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