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财经发了一篇报导说,据统计,八月份到现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边,大A上市公司已经发布了超过1100份辞职公告,比他们这几年业绩预增的公告总数还要多。结合目前的严监管\真处罚啊,反正是有一种再不跑就来不及的感觉。
凤凰网的统计,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辞职,有几方面的因素。第一个,这里边银行高管占了一大半,而且银行里边不光高管。
据万德数据的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国主流的42家银行共计有员工2530624人,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万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银行的业绩承压。
以前进银行呃,那是非常光鲜的非常体面的一份工作,现在只能说冷暖自知。
第二个是券商们的高管,都到了年龄,该退休了。九十年代初,我们的券商行业刚刚起步嘛,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差不多4年都到了退休休年龄龄,再加上我们的头部商商,基本上都是国资控股,到年龄你就得退。当然我就在想,如果券商的业务还像前几年,那么蒸蒸日上监管也没有。现在这么严的话,我想他们一定会想尽一切办,继续为人民服务的苦点力点不算啥啊。
第三个就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原因,这个我们就不展开说了,反正按目前的这个政策,如果有问题,辞职也没有用,跑路可能也比较难。
东方资色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有六大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等几家银行的员工减少尤为显著。股份制银行如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同样减少了大量员工。
其中,宁波银行的减员最为明显,减幅高达5.71%。截至今年6月底,宁波银行减少了1,669名员工,成为减员比例最高的城商行。一位从宁波银行离职的员工表示:“简单来说,就是卷不动了。”
邮储银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上半年共减员4,224人,其中“30岁及以下”员工减少了5,263人。年轻员工的流失尤其引人注目,曾经被视为“金饭碗”的银行业如今在年轻人眼中似乎变成了“烫手山芋”,他们宁愿选择送外卖也不愿再留在银行。
据搜狐财经的分析,银行业员工的大规模离职反映了该行业在经济增速放缓、市场竞争加剧和监管政策变化等压力下,盈利能力受挤压。为应对成本压力,银行采取了裁员和降薪等措施。
不仅是普通员工,连金融行业的高层领导也纷纷选择离职。8月以来,大陆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超过1,100份辞职公告,辞职潮尤其集中在金融行业,包括中国人保董事长王廷科、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和浙商银行行长张荣森等多位高层。
他在视频中说:出大事了哈,中国银行总行长突然辞职了。报导说,是主动退下来的,但是很多人都不晓得,这个位置是什么级别的大佬。
不说这个中国银行是四大行之首,也是银行上市公司里面的龙头,也属于国有大行,资产超46万亿,就他这个位置啊,都不是年薪300万这个事情.
你想一下,中国银行行长执行董事,还有副董事长,相当于副部级了,这是什么概念?
你细品一下,除了他哈,最近辞职的还有交通银行行长,已经57岁了,再干个3年就退休了,居然会辞职了,还有新上任的行长才几天都辞职了。光这十多天,十二家银行的行长都陆续辞职啊。我很好奇,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这个金饭碗了,说真的哈。我在德阳做了11年的贷款,从来没见到过银行高管集体辞职的,这背后是有多大个雷,不敢说了,懂得大家都懂。
有网友表示,这么多领导的突然辞职,金融和国企领域的高层变动,暗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和即将到来的变化。
八月份到现在,一共有1106份辞职公告,辞职的有董事长,有高管,也有财务总监涉及的公司,有民企,有国企,也有不少大银行。
比如最近,中国银行浙商银行、江阴银行、常熟银告都有行长副行长这样级别的高管辞职,其他的国企也不少的。比如中国太保子公司的董事长,中国黄金的董事长,还有中国铁建的董事,国药现在的董事长也都辞职了。这些领导着急忙慌的辞职,一定有事。
工商银行以前有个副行长叫张红利,2018年就辞职了。但因为之前有受贿,最近还是被拿下了。还有一个北京银行的行长闫小燕,2014年就辞职了,最近也失联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就在今天晚上又有20多份辞职公告,航发动力,锦江航运、华润三九的高管也都在辞职,大有山雨欲来的感觉。今年以来,我们的财政收入中,非税收收入一直是高增长的,以这个价势看,非税收收入的增长动能会很大。
与此同时,前中共体制内官员杜文也在其Youtube频道中爆料,金融圈高管们正集体排队辞职,许多人已经对未来失去信心。他指出,这一现象折射出中国金融体系深层次的腐败和系统性问题,也预示着金融系统的崩盘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美国马里兰州“资讯与战略研究所”的经济学者李恒清指出,一旦银行破产,中国政府将无法全额赔偿存户的损失。以河南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其爆雷事件涉及400多亿人民币,政府仅对少数存款在5万元以内的客户进行了赔偿,超过这一金额的存户问题至今未解。未来,这种情况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恶化。
李恒清警告,经济寒冬加剧后,资产安全问题将变得更加严峻。他认为,中国居民的主要资产集中在房地产和银行,而房地产开发商依赖银行贷款运营。尽管一些房地产巨头如恒大集团的许家印看似富裕,实际上却债务缠身。房价暴跌将使开发商资金链断裂,银行成为负资产,这或将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外界还观察到,中秋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9月18日),中国股市再度大幅下跌,沪指跌破2700点关口,市场上超4500只个股下跌,引发股民一片绝望。
当日下午,中国A股三大股指持续走弱,上证综指跌破2700点整数关,最终下跌0.35%,报2694.55点;深证成指一度下跌0.87%,创业板指下跌0.72%。市场情绪低迷,股民信心再受重创。
社交平台上,许多网民在微博上表达对股市的无奈和绝望。有股民表示:“一点也不意外,2600点也迟早会破。”“现在股市让人心惊肉跳,缺乏信心是最大问题。”还有人无奈地说:“破就破吧,大家早有心理准备了,现在只希望2600点能稳住。”
财经博主“财经陈斌”直言:“今天A股时隔7个月再次跌破2700点,市场的遮羞布彻底被扯掉。如今A股惨淡,板块轮番下跌,看不到尽头。无论是国内的降准,还是美联储降息,都难以改变A股下行的趋势。”
拥有百万粉丝的刘耘博士也在微博上发帖指出,A股的问题不仅仅是股市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是整个经济环境的问题。
今年2月,中国股市曾一度跌破2700点,市场弥漫着绝望的情绪。然而,尽管股市哀鸿遍野,中共当局依然坚持对外宣传“经济光明论”,严格禁止任何唱衰中国经济的言论,甚至操控媒体营造出乐观的氛围。股民们的无奈与绝望让一些人跑到美国和印度驻华使馆的微博留言区求助,呼吁“救救中国股民”,希望得到外界的支持。
另外,据陆媒“财话连篇”9月17日报导,今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收入下降2.6%,但支出仍在增加,导致财政收支缺口超过2万亿元。在31个省市中,只有上海实现了财政盈余,自给率超过100%,而包括河南、四川在内的17个省市自给率不足50%,西藏的财政自给率最低,只有10.2%。“财话连篇”警告,如果中共当局不做出调整,地方债务问题或将成为一颗定时炸弹。
有网友建议:“精简政府机构,严惩贪污腐败,加强国企管理!还有网友指出:“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持续下滑,正是经济萎缩的体现。”另一位用户则质疑:“机关事业单位的收入上涨了多少倍,难道这不是财政负担吗?”还有网友讽刺道:“地方经济不景气,并未影响官员们的财富积累。”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投资公司的创始人雷.达利欧近日在接受彭博电视采访时表示,虽然他的家族办公室仍在中国保留少量投资,但中国目前面临着“真正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他直言,中国的投资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困难。
达利欧指出,过去四年,中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持续下滑,许多中国投资者不再信任资本市场,转而选择持有现金以避险。而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4.5%,这是自2021年9月以来最长的放缓期,进一步加重了中国经济的压力。
这一经济趋势让中国政府面临更大的挑战,要求其加大财政和货币政策力度,以实现今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达利欧在米尔肯研究所2024年亚洲峰会期间表示,尽管他们的投资组合中仍有一小部分在中国,但他强调,中国依然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在价格方面。不过,他也指出,问题在于如何控制投资规模和优化结构。
达利欧对比了中国目前的局面与1990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认为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加复杂和严峻。尽管如此,他提醒投资者,所有国家都会经历经济波动,而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应过度集中投资,避免对投资组合带来重大影响。
这番话不仅显示了达利欧对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也反映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复杂情绪。在中国政府平衡经济增长与避免大规模刺激政策之间,习近平面临的考验尤为艰钜。
好的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里如果您喜欢我们的节目请您订阅点赞并且分享给您的朋友们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
●《看中国》订阅频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JYH0o60tlyAdy3g5GNrKw
●干净世界《看中国TV》订阅频道
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OxWkCG46DBd41d1gt0c
和我们一起守护香港、守护台湾、守护14亿中国人,获得真实资讯的权利!
荣誉会员招募中:https://m.secretchina.com/kzgd/subscribe.html
《看中国》作为一家不受中共审查的海外独立中文媒体,已经在全球各地义工的支持下走过了风风雨雨近二十年。2019年,由于《看中国》坚持一线独立报道反送中运动,我们在Facebook上可赚取广告费用的新闻帐户被强行关闭甚至注销;由于我们坚持报道台湾民主选举及中共病毒疫情真相,我们在Youtube上的频道被黄标,收入甚微。但为报导真实资讯,《看中国》义无反顾!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