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养老危机感到担忧。(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4年9月10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9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草案。此前北京当局将“自愿、弹性”列为延迟退休年龄的基本原则,但中国人口老龄化威胁经济增长,人们对养老危机感到担忧。
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定退休年龄的草案
据中国官媒央视9月10日报道,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其中,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的议案。
官媒称,“十四五”规划和二十大报告都明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在“十四五”规划中,“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被写入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章节。专家表示,这也表明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战略规划研究室副主任关博表示,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最基本的一个国情。
近日,中国民政部官网发布了《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简称《公报》)。
《公报》披露,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4334.4万老年人享受老年人补贴,其中享受高龄津贴的老年人3547.8万人,享受护理补贴的老年人98.5万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621.4万人,享受综合补贴的老年人66.7 万人。全国共支出老年福利资金421.7亿元(人民币,下同),养老服务资金223.2亿元。
根据上述官方统计数据,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现已超过20%。
按照国际上的一般划分,继2000年中国以7%的老龄化率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从此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据官方预测,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延迟退休不可避免 养老金不够了
8月12日,中国门户网站网易财经专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他就延迟退休政策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发表了见解。他表示,延迟退休和个人养老金制度是当前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两大挑战。
王忠民称,延迟退休政策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中国当前严峻的人口结构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负增长,劳动适龄人口逐渐减少,因此,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延迟退休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选择。
王忠民坦言,中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起步较晚,且目前成效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制度设计时间窗口不佳,恰逢疫情和经济下滑周期,导致企业和个人的缴费意愿和能力下降。此外,投资环境的低迷也影响了个人养老金的收益水平。
时政分析人士任重道指出,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今年2月1日举行的2023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财政部资产管理司司长侯俊明表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已接近6万亿元。而中国60岁以上人口29697万人(2.9697亿),假设其中有1.5亿人是城镇户籍以及平均每月2000元养老金。在静态支出的情况下,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也支撑不到20个月,何况体制内大多数退休人员的每月养老金都在一万元左右。并且,从2022年开始,每年新增至少2000万退休人口,而缴纳社保的人数却不断下降。
中国官媒《半月谈》早前发文称,中国将迎来史上最大规模“退休潮”。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60后”群体持续进入退休生活,以平均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退休。
任重道指出,根据官方数据和官媒的报道可见,中国养老金不足问题十分严重,养老危机已经爆发。
养老金双轨制对经济和财政影响深远
任重道撰文《养老金双轨制并轨十周年 中共无法阻挡危机爆发》指出,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中共政府实行了“单位包办”的养老制度,即由各单位(国有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为职工提供养老保障。这导致了不同单位之间的养老待遇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待遇普遍较高。
“文化大革命”导致中国经济濒临崩溃,中共政府被迫“改革开放”。
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不再由“单位包办”,而是逐渐纳入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体系。然而,由于基础不同,这一制度改革并未能彻底消除体制内外养老金待遇的差异。
机关事业单位通常会根据职工的职级、工龄、岗位等因素确定养老金的高低,且往往接近其在职时的工资水平。而普通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水平取决于个人缴费年限、缴费基数以及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这种计算方式往往导致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水平显著低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
文章指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体制内单位的养老金政策更加优惠,甚至一些地方政府还会对退休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给予额外的补贴。而企业职工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职工,往往因为企业经营状况等原因,养老金缴费水平较低,导致退休后的待遇较差。养老金水平可能只达到体制内人员的一半甚至更低。
此外,体制内职工的养老金通常还享有更为完善的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等福利,这进一步加剧了体制内外养老金待遇的差距。
文章认为,养老金双轨制加剧了社会不公平,特别是在收入分配方面更为明显。并且,也导致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或公务员队伍。
养老金双轨制这个问题不仅反映了制度设计上的不平衡,也对经济和财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体制内养老金的高福利待遇对政府财政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尤其在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退休人员数量增加,养老金支出迅速上升。这种财政负担一方面可能导致政府减少其他公共支出,影响社会整体福利;另一方面,如果政府选择通过增加税收或发债来填补养老金缺口,则可能进一步削弱中国经济活力,增加政府债务负担。
因此,养老金双轨制导致的不公平不仅影响消费和储蓄的分布,也影响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体制内退休人员的较高养老金待遇有助于提高消费能力,但体制外人员的低养老金水平则抑制了消费增长,从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内需增长。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