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令人生情 最应读2大千古名作(图)


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白露会在每年的9月8日至9日到来,2024年的白露是9月7日到来。届时太阳抵达黄道165度。气温也会开始由闷热转为凉爽,故白露正象征着天气转凉。

白露之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在此时节,天气逐渐转凉,日夜温差也较大,因为夜晚的水气遇到冷就会凝结,因此我们在清晨时能够看见叶子与地面会存在许多露珠。因秋天属于五行中的金,金代表的颜色是白色,古人遂将秋天的露水称为“白露”,这也是这一节气名称的由来。

因白露气候出现明显变化,民间流传的“白露不露身”这一俗谚,则是在提醒民众:白露节气一到,切勿裸露身体,避免寒气入侵身体,产生病症。

与白露相关的谚语会揭示这时期的天气跟身体健康是有着密切关联的,例如:“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则是更详细说明白露的前一个节气--处暑还是偏热,致使人每天使用一盆水洗澡,但过了十八天后,白露降临后,则因为天气变冷,民众不宜再打赤膊露出身体,避免受寒着凉。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则是在说明白露到来后的天气会逐渐转凉,开始出现寒气。

“白露水,卡毒鬼”,则是提醒民众,白露时期气温转凉,身体抵抗力下降,要多加注意,避免被病毒感染而染病。

关乎白露的古人作品

白露一到,不可不提最知名的相关作品:《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三章成篇,一唱三叠。

白露时节,挺立于萧瑟中的蒹葭(芦苇),与思慕的伊人、隐居河畔的贤人君子、故人好友……彼此联系着。〈蒹葭〉传递了深刻道理:若人生目标是要做道德高尚的贤人,在遭遇困难时,理应想起“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接着再认真思考为何会如此,是否自己有何处并未按照道德礼仪的要求来做。只要及时修正,继续依循道德礼仪的规范来进行,相信不久即会发现道路变得顺畅,目标仍在前方等着自己。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中点评说:“(此诗)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清朝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点评说:“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

民国大师王国维则在《人间词话》中点评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除了最有名的〈蒹葭〉,历朝历代当然不乏名家名作。

战国诗赋大家宋玉则在《楚辞·宋玉·九辩》写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之句,反映白露的天气特色。

东汉末刘桢在〈赠五官中郎将诗四首之三〉写下的“白露涂前庭,应门重其关”,也同样反映白露的天气特征,及要人们防范秋寒袭人。

南北朝时期,出自〈子夜四时歌·其十六〉,但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的“白露朝夕生,秋风凄长夜”,则鲜明的点出白露时节的景致特别触动人心,甚至引人萌生关于老病死的悲凉感触,与此相关的感慨作品也比较多。像西晋左思在《杂诗》中描述了关于青春日渐消逝,着实难忍年华老大之悲凄:“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文人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因为白露节气一到,仿佛就等同于是岁末在向人召唤了。

诗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也提及白露,与〈蒹葭〉一样,是绝对不可错过的绝佳名作。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创作背景为唐干元二年(西元759年)白露时节。当时身处秦州(现今甘肃天水)的“诗圣”杜甫遥望明月当空,不禁思念起弟弟来。

这首诗大致上在说:戍楼上的更鼓响过后,路上已无人行走,只剩悲鸣的孤雁自秋天边境飞过;今天是白露了,虽然月光皎洁,但相信故乡的月亮会更加明亮;我与弟弟早就分散四方,失去家园后,我无处打听兄弟们的生死;寄出去的家书时常难到达对方手中,更何况现在正值烽火连天的征战时呢!

许多人阅读此诗,都非常喜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特别是“月是故乡明”绝对是千古金句,不禁成为了漂泊在外的华人能朗朗上口的古代佳句,甚至一念起,就忍不住双行泪下,深深的思念起故乡来。

本文留言

作者初新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