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怪杰 春秋大义 民国奇儒辜鸿铭(图)
清末怪杰、民国奇儒辜鸿铭。(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鸦片战争后,大清屡战屡败,见识到西方枪炮、船舰的威力,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全盘西化”说开始迅猛发展,西方文化广泛传播,一时间“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再加上五四运动后,胡适等知识分子名流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声称只有全面引入西方的制度、文化和技术,中国才有出路。“全盘西化”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报馆风起,学会林立。就在那样泥沙俱下的时代出现了一个逆流而上的身影,他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对歪曲儒家经典的伪汉学家大加鞭笞,嬉笑怒骂、特立独行,欲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于乱世,为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向全世界大声疾呼,他就是清末民初的“文化怪杰”、国学大师辜鸿铭。
“东西南北人” 抵制“黄祸论”第一人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祖籍福建省同安县。家庭背景颇为特殊,其曾祖父辜礼欢曾为英属马来半岛的第一任华人首领,父亲辜紫云是橡胶园的总管,母亲是金发碧眼的葡萄牙人。辜鸿铭天资聪颖,语言天赋甚强,自幼阅读莎士比亚,十几岁便赴西洋留学深造。辜鸿铭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和莱比锡大学,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多国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1880年,24岁的辜鸿铭学成归国,奇特的是,精通西学的他回到中国,内心深处的中国情结开始真正苏醒,他剃发蓄辫,一边在殖民政府任职务,一边研读经史子集,潜心典籍数年,从一本《康熙字典》开始,苦读东方华学。他在晚清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做“通译”,开始了以英文写作方式向西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辜鸿铭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东西南北人”,从他一生的经历来看,他的确是背景多元化的、最早成功的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学者。
本文为荣誉会员专刊内容,请加入荣誉会员后继续阅读。荣誉会员每年将享受24期的《看中国会员专刊》。图文并茂,设计精美,至尊专享。
请点击此处免费预览一期半月刊。
如果您已是荣誉会员,请登陆后,刷新本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