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书画家董其昌“民抄董宦”的冤与不冤(组图)
董其昌善书画,精鉴赏,书画理论见解相当丰富。图为书画合璧〈待渡图〉。(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又号香光居士,直隶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人。明代晚期官员、书画家、美术评论家。善书画,精鉴赏,书画理论见解相当丰富。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和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合称“晚明四家”。
书法太差被降级 备受刺激发愤临池
董其昌天才隽逸。图为自题小像〈崇祯七年自画像〉。(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董其昌天才隽逸。17岁参加松江府会考,写了一篇颇为得意的应试文章。不料松江知府袁贞吉批阅试卷时,认为他的文笔虽好,但所写的字太差,遂由第一名改列第二,屈居于堂侄董原正之下。董其昌因此事受到极大的刺激,从此发愤临池,以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又学虞世南,上追魏、晋,临钟繇、王羲之法帖,参以李邕和柳公权等书法大家作品。三年后,自谓已逼近古人,实则得其形却未得神韵。其后在嘉兴大收藏家项子京家中观摩许多古人名作真迹,又有幸见到王羲之〈官奴帖〉,大为赞叹,方知自身浅薄。经过十多年努力钻研书法,终成大器。
董其昌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历任编修、皇长子朱常洛讲官、按察司副使、湖广提学副使等职,因病辞职。明光宗朱常洛继位后,任太常寺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其后因时值明代长达十余年的东林党争,时局动荡,董其昌借口养病,辞官归隐,潜心于书画。
魏忠贤死后,政治趋向清明,董其昌复仕。他以科举入仕,为官18年,归隐27年,深具政治智慧,明哲保身,与东林派、公安派、反东林党人皆相处和睦。卒諡文敏(同赵孟頫),后人称他为“董文敏”。
书法集古法大成 平淡天真自成一格
董其昌的书法集古法大成,“六体”和“八法”无所不精。书风平淡天真,笔画圆润;用笔多为中锋,少有偃笔、拙滞笔法;讲究用墨,浓淡尽得其妙;章法布局,疏朗匀称。虽处在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年代,但未受两位书法大师的风格左右。他综合晋、唐、宋、元各家书风,吸收古人精华,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兼“颜骨赵姿”之美,自成一格。
传世书法作品以行、草书造诣最高,楷书亦精,小楷尤为娟秀。甚得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喜爱,备加推崇。据说康熙还亲自手摹临写,使董书风靡一时,出现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影响深广,其他书法家皆无法比拟。〈明史‧文苑传〉描述其书法:“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董其昌曾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研究书法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大量的题跋中。留下“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之说,是中国书法中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来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审美取向的理论。
董其昌勤于书画,又享高寿,传世作品很多。图为杂书〈后赤壁词〉。(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董其昌勤于书画,又享高寿,故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月赋〉、〈和子由论书〉、〈白居易琵琶行〉、〈袁可立海市诗〉、〈三世诰命〉、〈倪宽赞〉、〈烟江叠嶂图跋〉、〈前后赤壁赋册〉、〈草书诗册〉、〈岳阳楼记〉、〈路马湖记〉等。
“民抄董宦”众说纷纭 品格是根本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董其昌卷入备受后人诟病的“民抄董宦”事件。根据《民抄董宦事实》一书记载:“董其昌62岁时,看中陆绍芳家使女绿英,指使次子祖常率悍仆陈明强掳绿英作妾,又怀疑书生范昶编写唱词嘲讽,将范召来严加斥责。不几日,范暴卒,范母冯氏率媳及女仆至董家说理,被董氏父子命陈明凌辱,暴打出门,群众愤怒异常,上海、金山等县百万民众齐聚董宅,将其画栋雕梁兽舍一火而烬。”
董其昌究竟是令人敬仰的大书画家,或是鱼肉乡里的大恶霸?在《明史》和相关史料中鲜少提及此事,而有记录的《民抄董宦事实》、《说梦》、《景船斋杂录》等稗官野史可信度有多少?不无疑问。有人认为董其昌为官自恃清高、不受贿赂,以致被人诬陷,毁其公署,遭受不白之冤。另一个说法则是董其昌之子董祖常作恶,而董其昌有教子不严的疏失。
四百多年过去,“民抄董宦”的真相仍然众说纷纭,未有定论。由此观之,一个艺术家同时也必须是一个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才能为人所敬仰。否则,纵然才能再高,一旦品格蒙上污点,也会为后世所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