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菇(图片来源:Pexels)
台湾属亚热带气候,湿热多雨的环境,最适合蕈菇类生长。一阵大雨后,山间、草地经常会长出朵朵小伞状的蕈菇,虽然会让人忍不住想摘下煮食,却可能让自身暴露于食品中毒的风险,近年来更已传出多起食品中毒事件。食药署说明,台湾常被误食的野生毒菇为“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及“布雷白环蘑(Leucoagaricus bresadolae)”,乍看之下与其他可食菇类似,却与一般认知有毒菇类都很鲜艳的认知大相迳庭。
路边野菇别乱采。(图片来源:《药物食品安全周报》)
两种常见野生毒菇的生长期与外型
主要生长的春季到夏季的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常见于低海拔农地、草地或林地,属于中大型菇类,菌盖宽度可达5~20公分呈半球形,高度可达10~20公分,菌褶部位未成熟时为白色,成熟时逐步转为黄绿色而得名“绿褶菇”。因整体外观型态与可供食用之白色雨伞菇(Marolepiota procera)及鸡肉丝菇(Macrolepiota albuminosa)相当接近,故民众常误以为是无毒菇类而误食,是最常见毒菇误食之种类。
另一种为布雷白环蘑(Leucoagaricus bresadolae),主要生长于春季及秋季,常见于低海拔之农地、草地或林地,菌盖宽度可达3~8公分,呈半圆形至平展状,中央略凹呈现暗褐色至灰红色,高度约5。5~11公分,整体尺寸比绿褶菇略小,属中型菇类,与一般常见食用香菇类似,也是常被误食的品种之一。
食药署提醒,如果遇到路边的野生菇类,切勿随意摘采或食用。(图片来源:Pexels)
中毒后,产生肠胃炎型症状
上述两种菇类误食后,皆以肠胃炎型中毒症状为主,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血便或脱水等症状,其中,綠褶菇毒性较高,误食后约1~3小时便会出现中毒症状,而布雷白环蘑则较晚,约3~7小时出现中毒症状。食药署叮咛,误食不明菇类后如出现身体不适症状,应尽速就医,并妥善保存剩余食物检体或拍照记录,以利后续诊断和治疗。
食药署也提醒,大部分有毒野菇毒素无法透过加热或其他加工方式去除,因此,在路边遇到野生菇类千万不可随意摘采或食用,应秉持“不采不食”原则,以避免食品中毒的发生。
预防食品中毒,认识绿褶菇。(图片来源:《药物食品安全周报》)
(文章取自:《药物食品安全周报》第971期 2024/04/26)
責任编辑: 淡然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