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敌人——为何有时会检查不到癌细胞?(图)


曾嵚元(图片来源:时报出版)

你能想像在你体内悄悄成长,却又无声无息的癌症吗?当癌症还未成长到足以被现代医学侦测的程度时,它就像是一个隐形的敌人,悄悄地、无声地在我们体内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亚临床癌症。亚临床癌症的存在,提醒我们即使没有任何病症的明显显示,也可能正悄悄地面对着生命中最大的挑战。而元鼎诊所院长曾嵚元在其著作《精准医学:早期预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对症下药》(时报出版)中指出,像是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瘤这样的癌症,病患常常需要经历长达7-9年的反复就医,才得以确诊。在面对如此隐匿的敌人时,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及早发现并对抗癌症呢?

0.7公分常规检测极限,癌细胞的隐形战

目前医院的常规影像学检查能够侦测到的肿瘤,最小约到0.7公分直径大小左右。这种大小的恶性肿瘤里面大概有3.5亿个癌细胞。因此,癌细胞的数目还不到3.5亿个之前,影像学通常是看不到的,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无法取样作病理诊断了。换句话说,亚临床癌症病人想要获得确诊,就无法依赖传统的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可以用抽血的方法解决。目前在常规的健康检查中所做的肿瘤指数,测的是细胞分泌的蛋白质。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临床距离

如果所有的癌细胞都会分泌这种蛋白质的话,那么这种检验的伪阴性也就很低;如果所有的正常细胞都不会分泌这种蛋白质的话,那么这种检验的伪阳性也就很低。伪阴性和伪阳性都低的方法就是临床上有用的检验。可惜目前使用的肿瘤指数并不是理想的检验方法,害得体检的人看到肿瘤指数出现红字就极为紧张,到处找医生帮他找癌症。当然也常常听到体检科的医师安慰病人说:“别担心这个红字,我们继续追踪就好。”

液态切片透视癌的踪影

改善的方法就是增加评估的项目,以弥补既有方法的不足。RNA为基础的检验缺点既然是特异性不足,那么我们就从特异性强的指标着手。特异性最强的大概就是突变的基因了,因为正常的细胞不应该有突变的基因。反过来说,如果从抽血样本中可以侦测到突变的基因的话,那么就表示身体里面有癌细胞,而且癌细胞竟然还破掉释出突变的(癌症)基因了。以上所述从血液样本中分析RNA和DNA来侦测癌症的方法称为液态切片。为了说明这个新科技,在此分享一个实际案例让大家了解液态切片的价值。

体检报告红字惊人,经理人胃痛竟是癌前兆

在2018年底,一位经常应酬、偶尔感到胃痛的高阶经理,带着体检报告找上曾嵚元医师。报告上的肿瘤指数CA72.4标示为红色,显示其数值是正常范围的两倍。尽管过去的胃溃疡已经治愈,这位经理仍旧担心不已,特别在健康检查中检查了这一指数。结果却是一记重击:CA72.4被指出为胃癌的指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坏消息,这位经理在老婆的支持下,毅然决然地接受了精准医学的深入检查,透过液态切片检验来确认RNA和DNA是否有异常,希望找出解决之道。

经理人体检无恙,太太偶检竟早发现癌

这位高阶经理人抽完血后,就对太太说:“你也顺便抽血检查吧。”半个月后检验结果出来了,这位高阶经理人血中没有可侦测得到的突变基因,但是有异常的RNA指向曾经有过幽门杆菌的感染。多年的担心,瞬间得到纾解。然而不幸的是,太太血中不只出现异常的RNA,连突变的致癌基因也能被侦测得到。说她不幸,还不如说她真幸运能在无意中极早侦测到癌细胞的存在。是如此的早发现,以至于在胃视镜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侦测到癌症;是如此的早发现,以至于在肿瘤指数稍高一点点的情况下侦测到癌症。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位太太:“她‘现在’已有癌症了。”

液态切片揭癌细胞秘密,死亡率透露总量高低

癌细胞在复制生长的过程中会同时出现死亡,癌细胞死亡的原因不一而足,可以是因为身体免疫力去攻击癌细胞所导致的,也可以是单纯的汰旧换新所造成的。不管什么原因,这些死亡的癌细胞在崩解之后,细胞核里的DNA(包括突变的基因)就会流到血液中。因此我们抽取血液样本后,测量突变DNA在血中的含量,就可以知道有多少癌细胞死亡及崩解。这就是液态切片的原理。在没有医疗的干预下,我们可以假设癌细胞的死亡率是固定的。因此,液态切片测得到的突变基因越高,就表示体内的癌细胞总量越高。

太太用精准医学治癌,一年后血检癌细胞消失

透过精准医学的方法,这位太太开始定期检测血中的突变DNA,以评估预防癌症措施的成效。经过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她的血液检测终于未再发现突变DNA,标志着明显的治疗进展。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评估预防措施,也对于治疗过程中的效果评估至关重要。无论是传统疗法还是替代疗法,液态切片技术都能提供即时反馈,帮助病患及早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无效治疗的时间和金钱损失。当检测结果显示“无异常”时,这份结果不仅是对治疗方法的肯定,也为病患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安慰。所以,这位太太可以说:“经过‘过去’的处置后,癌症现在已经不见了。”

(本文节录:时报出版《精准医学:早期预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对症下药》一书)

本文留言

作者曾嵚元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