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在加州的办公室(图片来源:Mario Tama/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4年2月4日讯】网红到处生事吸流量这种事情,并不是台湾特有的现象。大家记不记得日本那个寿司郎污染碟子的事件?那就是他们在日本的同类,其实你看日本的讨论与作品,网红到处走进别人的店子滋事并直播这种事情,早已经是家常便饭。美国欧洲也没有比较好,更不要说香港或大陆,这是一种全球现象。
只是我们之前可能习惯了用“抖音”去标签这种行为,觉得这是抖音的副作用,但平心而论这跟抖音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而是在大家开始能用网络轻易直播影片,甚至早在网络电台或网媒兴起的时代,就已经是这样。
早在十年前,香港开始流行初期的课金网络电台与网络节目时,初期那些节目还是正正经经的做政评或者知识兴趣分享之类,只是他们发现流量提不上去。当然这也跟节目本身的质素不高,平台的技术落后,或者是目标市场太狭窄(香港人口就那么多)有关系。但偶然的机会下,他们在节目中引起了风波,发现流量会大增,就学会了一件事:公众们就是喜欢看热闹,看人争执,看大家七情上脸真心生气的样子,便开始食髓知味,主动去滋事,甚至为了滋事诽谤,仗着香港法律告诽谤罪需要很大财力,到处攻击看起来没闲钱去告他们的人。
事实上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每次这样做都可以吸流量,流量没分好与坏,批评的流量也是流量。结果一堆精神病,滋事者,甚至是非礼犯,都变成了香港网民热爱的网络红人,比起知识,大家更爱看的是对骂,吵架与打架。大家爱看的是情绪,就像神话故事里的恶魔一样以激烈的情绪为食物。
你可能会疑惑,这样自招恶名好吗?至少在香港,有一个很简单的解,那就是让所有人都恶名昭彰就可以了,只要到处互泼污水,泼到所有人都有恶名,就算什么都没做也可以无中生有甚至把没说过的言论硬说对方说过。反正大家都不会深究真伪,资讯那么多,不去求证张冠李戴根本是常态,当不闹事的人一样是被骂或被当成闹事的时候,那闹事又有什么损失呢?
看到这场景其实台湾应该很熟悉了,那就是台湾政治的乌贼战,应用在平民身上而已。所以台湾去到近期才成为一个议题,已经算迟。外面一早是这样的天下,这跟抖音没有直接关系,youtube,任何直播平台,都会这样,或者抖音不语是一个技术上更适合这样做的平台。
甚至这跟网络也没有关系,早在电视报纸的时代,就有专门滋扰艺人拍下丑态的狗仔队的小报,以及八卦离志,电视上也有节目。以前的电视上不也是一堆真人秀,专门拍那些人的争执之类的东西?当然也有像职业摔角这种刻意演给你看的。也就是说人类自古以来就喜欢看滋事,看热闹。
网络时代只是降低了门槛,在以前,你闹事还得要有人报导,有传媒你才可以红,但现在在影音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当那个传媒。你只需要有一部手机,网络接驳,以及敢去做骇人听闻惹人恻目的事情的想法,或者到处惹事生非攻击他人的脸皮,你就可以红,如果能够得到收入,那真的是何乐而不为?
我们所活的世代是这样的,如果我告诉你,有一场拳赛,被邀请去台的拳手能拿到天文数字的契约金,你会觉得那个拳手是什么人?苦练一辈子的运动员?不是,是一个收到合约才开始练几个月的网红。这不是比喻或夸张,你查一下新闻,真的是这样。滋事本身就能带来利益,这是客观现实,大家就是爱看,爱谈,包括现在我这篇文章也是在谈他们。
所以有人常问我为何我很少甚至几乎不指名导姓批评网络上的人,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不想带流量给他们,既然我不想鼓励他们的行为,最好的做法就是连提都不会提他们的名字。流量无分赞赏与批评。流量会带来利益,遗忘与无视是流量的敌人,因此,如果我们不想这些行为越来越多,我们就最好不要成为这些行为的观众,也告诉亲朋,看了就算,不要成为观众,不要带流量给他们,骂都省下来。如果这些行为无法带来流量,才会釜底取薪,那么他们也不会想要去做,抱薪救火大力开名批评他们,那只是在火上加油,反而令他们越来越过火。
我不否认有时这些事情是很有趣,我自己看到这些东西都会有兴趣,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我们应该鼓励的人,不该是这些四出闹事有钱了就想出名的公子哥儿,纮绔子弟,如果真的想看戏剧性的东西,我宁可看真的电影,真的戏剧,或者是创作者制作的东西。可能大家不爱看这些虚构的作品,喜欢看真的,但刻意滋事生出来的风波,难道又不是人工的戏剧?
所以看了就好,请不要忘了那句Don't make stupid people famous,我们说多了,但做的时候总会忘掉,但没关系,现在记起来就好。
(原文链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