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写经换白鹅”写的是啥?(组图)
〈黄庭经〉换白鹅的故事


〈黄庭经〉是王羲之晚年的小楷作品,运笔流畅,结构优美,堪称书法作品典范。(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在中国书法史上,东晋是一个十分辉煌的时代,以王羲之、王献之“二王”为代表的书风影响后世甚钜。“书圣”王羲之,字逸少,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各体皆精,笔法精妙,结体遒美,唐太宗赞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观察鹅 领会写书法的启示

王羲之爱鹅成痴。据说他从观察鹅的体态和各种姿势中,领会出许多写书法的启示。他执笔的时候静气凝神,食指像鹅头微曲昂扬;运笔流畅,如白鹅浮水或鹅掌拨水般潇洒,将全身精力贯注于笔端。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的二十一个“之”字变化多端,各不相同。(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他观察鹅行走的姿势写“之”字也很有心得,在〈兰亭序〉中有二十一个“之”字,字字飘逸灵动,有的像轻巧戏水的白鹅,有的像昂首阔步行走的白鹅,变化多端,各不相同。

后人将“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并称为“四爱”,是文人高士风雅情趣的体现,“四爱”的题材经常出现在明清到民国的绘画、瓷器中。

写黄庭换白鹅 “右军正书第二”

民间流传王羲之写经换白鹅的故事。〈黄庭经〉是王羲之晚年的小楷作品,上承汉魏质朴之风,具飘逸萧散之气;运笔流畅,自然和谐;结构优美,错落有致,堪称书法作品典范。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中写道:“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引用的正是这个典故。

据说,山阴县有一位道士,非常喜爱王羲之的书法,渴望得到王羲之的墨宝〈黄庭经〉。他知道王羲之爱鹅,就特地养了一群品种优良的白鹅,精心照顾。

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某一天,王羲之打算到朋友家作客。出门后,他看到一位道士赶着几只羽毛雪白、姿态优美、昂首阔步的大白鹅走过来。王羲之喜出望外,跟在白鹅后面东瞧西瞧,一边观察,一边用手指比划着。他找道士商量,想要买下白鹅。但是道士坚决不卖鹅,却提出书写一篇〈黄庭经〉来换鹅的条件。

王羲之满口答应下来,在道士准备好的黄绢上,写下共计六十行,一千二百余字的〈黄庭经〉。道士欣喜收下书法作品,王羲之也高高兴兴笼鹅而归。后人将此〈黄庭经〉称作〈换鹅帖〉,也被称誉为“右军正书第二”。

王羲之轶事三则

点心蘸墨

王羲之在自家院子凿了一个养鹅塘,命名为鹅池,池边立有“鹅池”石碑。他常在鹅池旁观察鹅的各种动作,看得出神;也常常写“鹅”字,希望写出鹅的形象和特点,因此,鹅字写得特别好。

有一回,因为写字太专心,忘了吃饭。夫人就将点心送到桌前,嘱咐他趁热快吃。王羲之一边答应着,一边拿起点心在砚台上蘸墨,然后往嘴里塞,结果满嘴全是墨汁。王夫人哈哈大笑说:“我看对你来说,墨可比糖还甜呀!”

烹鹅待客

会稽有一位孤居的老太太养了一只善于鸣叫的大白鹅,声音嘹亮高亢,十分迷人。王羲之听说后差人去买鹅,无奈老太太不肯割爱。

于是,王羲之带着亲友准备一同前往看鹅。老太太一听说大名鼎鼎的右军将军要来,深怕招待不周,赶紧将鹅烹煮料理以待客。羲之抵达时,得知大白鹅已成盘中佳肴,扼腕叹息良久。

书扇济贫

王羲之在会稽为官时,曾于蕺山见一贩售六角扇的老妇,因扇子无人问津而愁容满面。羲之心生怜悯,就取来笔墨,将每把扇子都写上了字。老妇见之大惊,面露不悦。

王羲之对老妇说:“您只管说这是王右军的字,一把扇子价值百钱。”老妇满腹狐疑,按着他说的去做。结果人们竞相购买,不一会儿就将全部的扇子销售一空。

本文留言

作者静容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