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思想3巨头之一王夫之:修身“六然四看”(组图)
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网络截图)
明代思想家辈出,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心学、王艮隐学等名扬天下。明末动乱年代还产生了3位思想巨头: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他们思想共同点是奉行实学,讲究“经世致用”。所以现在看来,清代盛行的实学之风从晚明时代就已经开始了。顾炎武对士大夫们的空谈之风深恶痛绝,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而王夫之主张社会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可能人为地逆转。认知来源于实践。知源于行,知行合一,行知合一,才是明理。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自称船山先生,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在哲学思想方面,王夫之的成就最突出,他着重阐明“理在气中”的朴素唯物观。气指世上的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不管是否被感觉到,物质可以转化,但不消失。比如柴薪燃烧,成为焰、烟、灰,只是转化成另一种形态。理指客观事物的规律,“理即气之理”,因此,只能是“理在气中”,不可能是“理在气先”。
王夫之晚年隐居著述,在他的哲学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修身六然”和“四看”养性格言,凝练含蓄,极富哲理,是为人在世修心养性的秘籍,也是留给今人的一笔文化财产。
明代出土的彩盘。(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六然”
自处时 超然
以平常心看待自己,不妨豁达一些。对生、老、病、死,要有超然达观的态度,顺应自然,以高层次人生境界来观照自己,净化自己。独处时,就是自我净化之时。要抛弃奢侈之想,割断虚荣之念,要有“宁静致远”的境界。
处人时 蔼然
与人相处,与人为善。体现在态度诚恳谦和,融洽和谐。王夫之尊崇唐代百岁医学家、养生家孙思邈之说:“性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内作,此养生之大经也。”修身养性,养生,首要的是“善”。
无事时 澄然
澄然,乃性情上清澄、宁静。闲暇时间就取这种态度。不能闲的发慌,懒惰懈怠,也不可因安逸生贪婪欲望。内心安宁,思绪平稳,才能清静养神。
处事时 断然
“当断不断必有后患。”遇事犹豫不决,摇摆不定,来自没有主见的焦虑。遇事要当断则断,无须拖泥带水。
得意时 淡然
在志得意满时,仍需心谦身平,不居功自傲,这是很难做到的。
要把得意看得淡一些。人得意时很容易骄傲,很多大英雄都难免忘乎所以。历史上有很多乐极生悲的例子。
失意时 泰然
身处逆境时,不能自暴自弃。要泰然处之。不要把一时的成败看得太重。失意时最能看清的是自己的不足,反而成为有志者的收获。
“四看”
大事难事 看担当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勇于担当,甘于干大事,揽难事,凡事要看能否担当得起,这是成大事者的本事、气魄和胆略。
逆境顺境 看襟怀
为人要有胸襟,胸怀大志,虚怀若谷。怎么看看一个人的襟怀?就是看他的气度和风范。也要看自己的胸襟,身处顺境不能飘飘然,一旦受挫,不能怨天尤人,更不可破罐破摔。
临喜临怒 看涵养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态,要沉着冷静,宠辱不惊,不过喜也不过悲,这反映一个人的意志和涵养,“大喜临门不张扬,无故加之而不怒”,体现一个人的定力,定力有多深,涵养就有多深。
群行群止 看习惯
社会生活中,如何在大众中安身立命?群行就是和别人一起共事,互相协调配合,所谓行止,也就是去留的意思,碰到去留的问题,就要看你的见识了,要做出正确的判断,该去就去,该留就留,不能一味从众,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