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之地(图)
南阳
河南南阳武侯祠。(w:zh:User:jetli83 /wiki/CC BY 3.0)
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的南阳,古称宛,简称南都、宛都,有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刘备“三顾茅庐”的发源地。
南阳,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天然的灵山秀水赋予了南阳与众不同的灵气,尽管时光流转、朝代更替,走进南阳,依旧能够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古风。
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阴阳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应用很广的概念,其中的一种用法就是用于方位。《说文解字》中曾解释到:“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
中国城市名中带有阳字的,很多都是与这个命名法有关,南阳也是如此,史书记载:“秦置南阳郡,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释名‧释州国》记载:“南阳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也。”南阳一地,带有中国古代方位阳性的双重特征,故因此而得名。
南阳是中国最早各朝代的首都所在地,多处史料记载,夏人最早活动在南阳、颍川一带。夏禹治水有功,舜把首领之位让给大禹,赐国为夏,禹把今南阳境内的邓州作为都城,称为禹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两汉文化的繁荣之地
南阳的兴盛由两汉开始,汉朝政府对其十分重视,曾指派专门官员管理南阳一地的财政,并大力推动商业活动。在汉代,南阳的面积和人口都超过了京都洛阳城,是“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刘邦得天下取道武关道,南阳是保障刘邦大后方的重要城市。南阳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北有方城道、三鸦路、南有唐河、新野道,水陆运输发达,又坐拥武关道直达长安。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则是从南阳一带发迹的,他的不少开国功臣及云台二十八将大都出自南阳一带。东汉建立后,南阳成为了东汉王朝三都之一的南都,为仅次于首都洛阳的第二大都市,因此南阳也享有“南都”、“帝乡”之誉。
走进南阳,可以领略汉代先民们旷达飘逸的神采,就如同走进博大雄浑的汉朝盛世,聆听一曲从远古传来的大汉之歌。
历代文人墨客云集
较高的政治、经济地位,发达的文化,再加上南阳优美的自然山水,使这里成为文人墨客汇集和寄情赞颂之地。
白居易、刘禹锡、韩愈、孟浩然等也都曾到过南阳,并写下了吟诵的诗篇。史书中可以查到的历史上各个时代游历南阳的名人或南阳本地人写南阳的著名篇章不计其数。
其中,东汉张衡的〈南都赋〉是全面描述介绍南阳自然、物产、人文、风俗的诗赋。李白曾4次来这里,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其中的〈南阳行〉:“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邀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更是南阳繁华的真实写照。
诸葛亮躬耕之地
南阳人称诸葛亮为“智圣”。在民间,他是智慧的化身、忠诚的典范,千百年来,关于他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当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两人谈话内容“草庐对策”(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为刘备占据荆州,进而夺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提供了一套经国方略。
现今,在河南南阳武侯祠内,仍可见称颂诸葛亮历史功绩的对联,生动地描绘了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贤相的一生。至今,武侯祠每到秋祭日时,仍延续传统祭拜仪式,以效法诸葛亮的忠贞、廉洁。
武侯祠的草庐内有“汉诸葛孔明旧庐”碑石,证明草庐所在地。草庐古朴简陋,令人遥想当年其〈出师表〉中“亲贤人、远小人”、“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等至理名言,字字珠玑,至今仍足为在上位者所借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