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干戈为玉帛”到底是神奇在哪里?(组图)
“化干戈为玉帛”被比喻为:将战争变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绘图:志清/看中国)
在双方发生矛盾时,有一种玄妙的力量,可化干戈为玉帛,却往往无法为现代人的思维所理解,而这在古代则是大多数人必须学习和具备的。看到这里,或许你会感觉到奇怪:难道是什么重要的文化被当代世人给遗失了吗?否则为什么现代人无法再拥有“化干戈为玉帛”的能力了呢?别急!我们先来看阅读一则成语故事。
“化干戈为玉帛”出自《淮南子・原道训》。原文如下: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讲述的是夏部落首领鲧建造了三仞(八尺为一仞)高的城池来保卫自己,大家都想离开他,别的部落对夏虎视眈眈。后来禹当了首领,发现这一情况,就拆毁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把财产分给大家,并毁掉了兵器,用道德来教导民众。于是大家都各尽其职,别的部落也愿意来归附。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上万。后来人们将“化干戈为玉帛”这一成语用来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
或许,你会想要进一步询问:为什么鲧建造高耸的城池和囤积大量的财富,非但没能够达到国泰民安,反倒招致战争的一触即发呢?至于禹拆毁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把财产分给了大家,还毁掉了兵器,运用道德来教导民众时,却获得了内外民众和各国首领的诚心敬重及归附呢?这两者之间,究竟存在着多大的差异呢?其实,有一则很好的事例,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对这些怪现象豁然开朗。
相传帝舜南巡评定三苗之乱时,被手执矛戈的苗民团团围住,情势危急。帝舜并没有动武,而是命人奏起了《韶乐》,一时间凤凰来仪,百鸟和鸣,苗民在和美的乐声中丢弓弃矛,舞蹈起来,一场实战的干戈顷刻间化为玉帛。后来三苗臣服并被帝舜的道德所化,从此移风易俗。
可见当大雅之音的内涵是天道仁德,就会在其充盈于天地之时,合于阴阳并通于神明。故此涵养了人的行为,使人内心归于本性之善,也就可明辨是非,觉悟人生了。而此正念的心境一显,“化干戈为玉帛”也就不难理解了。
试想,我们现代很多人接受的无神论教育,都是在不断放大人类对欲望的执念,并在干戈的争夺中减损着对道与德的涵养。所以,这末世的诸多频繁灾难其实跟许多人不信神、不尊神是有着紧密关联的!我们也能由此可见,神传给人类文化正是为保护人对道德的传承,从而在危机中能够互救,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安泰呀!
最后,带领大家来看“化干戈为玉帛”的相关艺术雕塑作品--名匠陈天乞(公元1906年-1991年)所创作的庙顶工程剪黏及交趾陶。
根据“文化部国家文化记忆库网站”介绍,本件作品上方题字干戈玉帛,为化干戈为玉帛之意,据陈天乞大师孙辈陈世仁匠师受访所言,陈天乞大师本人识字不多,推测为庙方或徒弟所写。本幅位于主殿屋檐,人物大小约三十公分。(文字由班马传媒撰写)
桃园市市定古迹--寿山岩观音寺中陈天乞大师的“化干戈为玉帛”雕塑作品。(图片来源:班马传媒程堂荣/文化部国家文化记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