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望重”的最佳例子(图)


北宋富弼是“德高望重”的极佳例子。(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德高望重”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称颂人因道德高尚而备受尊崇、声名远播。那么,为什么不是权高望重、钱多望重,或是才高望重,而是德高望重呢?当然,这和中国神传文化的根本——重德,有着深厚的关系。

什么是“德”?

说文解字:“德,升也。从彳”“德”是人的道德、心性往上升华,往高层次上攀登,境界因善行而升华的意思。

说文解字还说:“彳,小步也,像人胫三属相连也。”“彳”就像人下肢的股、胫、足三节相连,意思是小步走。这个小步走,不是跑,不是跳,也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一步一步的向上攀登。

“德”字的右边是由“十目一心”所合成,十是代表全方位,目是眼睛,一是天的意思,心就是人的心里。在天上全方位的眼睛看着人的心里与做出的行为,这便成了“德”。

为什么说德高望重呢?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符合了宇宙的天理就会积德。“德”多的人道德高、层次高,自然能得到大家的敬重而声望高了。

纵览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的风云人物多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可是真正能让人敬重、万古流芳的唯有道德高尚之人,如因材施教的孔子、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忠义两全的关羽、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飞等等。

然而,孔子颠簸流离,累累若丧家之犬;诸葛亮功成未捷身先死;关羽败走麦城;范仲淹多次被诬陷、贬谪;岳飞未能实现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的夙愿,就被害死在风波亭。这些人物,之所以能万古流芳,并非功业震烁古今,而是因其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高超道德。

可见,德高是望重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高德,单纯的重望,那只是金钱、权力、才能的虚浮而已,只是趋炎附势的锦上添花罢了。

三世辅臣富弼的故事

北宋的富弼是“德高望重”的极佳例子。司马光曾在《辞人对小殿札子》中称赞他说:“臣窃惟富弼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富弼二十六岁踏上仕途。先后担任过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成为天子倚重、百官敬仰的名臣。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北方的契丹国屯兵边境,朝廷命富弼前往敌营谈判,富弼不顾个人安危,慷慨赴任。他先后两次奉命出使,第一次赴任,正逢女儿得病去世;第二次上路,又闻报小儿子出生,他都没有回家看上一眼。归国后,朝廷为褒扬他的功绩,他都谦逊的再三辞谢。

富弼为人谨恭慈和,即使当了宰相以后,也从不以势傲人。无论下属官员或平民百姓前来谒见,他都以平等之礼相待。无怪乎司马光要称颂他“德高望重”了。

本文留言

作者梅媛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