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司法机构已经开始调查tiktok对记者的监视(图片来源: PATRICK T. FALLON/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3年8月26日讯】《华尔街日报》前不久一篇报导,请来专家分析沉迷于短影片“TikTok”的小孩,长期下来行为举止会发生哪些变化,结果发现那将导致一个人在写作、阅读时失去专注,直接命中许多家长“要害”,一时间“抖音(TikTok中文版名称)脑”似乎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警讯。
不过,《华尔街日报》之所以针对TikTok调查,并非基于美国已有部分州考量国安问题,进而禁止公务机关使用TikTok。TikTok自2016年推出,全球活跃用户数量已在2021年堂堂突破10亿,但因为它隶属中国科技公司字节跳动,又中国科技公司长期以不透明方式追踪特定公民的新闻时有所闻,于是引起许多国家对TikTok的警觉。一时间,从澳洲、日本、印度到美国,都提出了TikTok跨国收集个人、组织数据,且侵犯隐私的疑虑。
维吉尼亚大学副教授艾恩・科卡斯(Aynne Kokas)曾在《好莱坞中国制造》一书中揭露,中国影响全球娱乐业的能力早远远超过电影领域,北京一声令下,甚至可以直接让美国大型媒体公司对其言听计从。2022年,他再以《贩运数据:中国如何赢得数字主权之战》,详解中国如何利用数据资料,于境外控制用户。
不只科卡斯,只要提到“红色渗透”,都不免论及中国愈来愈扩大社群媒体用户数具收集的一面,尤其自习近平不断延展对国家安全的定义后,数据法规亦不断推陈出新,足让它在收集全球人民海量数据上具备“中国法律基础”(要求中国企业遵办)。2020年的香港国家安全法,即令“用户数据相关行为”也被列入侵犯国家安全的一环,甚至是发生在中国境外的“违法行为”,中国也有权究责。
至于如何掌握中国海外人民的“用户数据相关行为”,自然是大量依赖中国已然相当发达的跨国应用程式(APP),过去先有腾讯的微信、阿里巴巴的支付宝,现在则有广受全球年轻族群喜爱的TikTok。
但即使TikTok被当成中国国家安全监督域外框架的警告不断,也确实发生过海外中国籍工程师违规提取用户个资,就因为TikTok在年轻族群的沾黏度极强,且在新型态传播环境下,许多企业、媒体,甚至政治人物,仍纷纷将它视为自我行销的利器。美国年轻一辈的众议员(纽约州)寇蒂兹(Alexandria Ocasio-Cortez)就是TikTok的爱用者,她在TikTok上几乎可说是一呼百诺。
不可否认,TikTok已不只是美国年轻人表现自己、凸显个人特色的平台,它也进一步跃升成为某种意识形态、政治活动和“政治恶搞”的重要场域。接着,也是在政治人物开始一个个利用TikTok争取年轻族群认同的同时,开始有媒体、学者发现,TikTok独特且广泛的传播方式,尽管很容易在某些用户族群中成功塑造出集体政治身分,却更有可能在短暂娱乐的特性下,一步步让人成为错误讯息的牺牲品,直至迷失方向。
结果问题真的来了,原本就青年政治表达而言,TikTok确实一度被视为是充满活力和影响力的“自由主义世界”,以为它纯就属于新世代的个性化表现,就像当初出现网络、脸书、推特、Youtube一样,至多只是改变了人际传播模式,但实际发展,它却反倒造就更多极端保守的言论,到今天,TikTok上已不难见到许多极端的政治声明、大量种族主义言论和性别歧视内容,并交错着阴谋论,乃至不乏追寻乌托邦或反乌托邦的极端观点。直到TikTok不再纯粹供给病毒式舞蹈、音乐,而是有未成年孩子大喇喇在TikTok上展示自己收藏的枪支,关于TikTok如何制造年轻人政治观点,就成了有必要探究的问题。
这就是《华尔街日报》针对TikTok,并点出小孩长期(过度)使用,可能出现“抖音脑”的背后原因。报导提到:TikTok只需紧追一个重要指标(你在每段影片上停留的时间),就能判断出你想要的是什么,哪怕你只是犹豫或重新观看某一内容一秒钟,都会被它记录下来,并据此在两小时甚至40分钟内就运算出你内心深处的兴趣与情绪,然后将你卷入相关内容的无底洞。
就这角度,对TikTok疑虑或许不只“用户数据恐回传中国(政府)”,而是对一个年轻人“智识”可能的限缩和伤害,倘若青年政治表达大量以此为之,则恐怕还真的会形成另一型态的国安(民主)危机。当有专家说TikTok伤害国家安全时,有人认为那夸大了中国政府的影响力,当有专家警告TikTok有愈来愈多极端言论和错假讯息时,有人认为那不过又是一次对新技术的过度担心,直到所谓“抖音脑”出现,或许才会让人真正去正视TikTok对一个人(尤其脑部尚在发育的小孩)和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并由此让人怀疑,那些大量利用TikTok撷取年轻人目光和支持的政客,真的是走在一条正路上吗?
(本文为《上报》独家授权《看中国》,请勿任意转载、抄袭。原文链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