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行“四不青年” 潜在危机不容忽视(图)
中国青年流行消极的“躺平主义”,强调只要以最低成本为自己而活,崇尚极简不惜耍废,将结婚生子、努力工作、买房、买车、赚大钱等所谓奋斗价值抛到脑后。(图片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看中国2023年7月31日讯】2021年以来中国“躺平”的社会现象备受议论,所谓“四不青年”,意指目前中国青年流行“不找对象、不结婚、不买房、不要孩子”现象,如今青年族群恐怕更为悲观,这种现象蔓延,势将严重冲击中国经济与社会。
约莫今年初开始,中国网络流传所谓“四不青年”,意指目前中国青年流行“不找对象、不结婚、不买房、不要孩子”的现象,反映对于生活发展巨大压力之悲观无助,几乎是近年中国网络热词“躺平”的具象化。
牛津大学中国中心研究员马格努斯(George Magnus)日前投书《金融时报》指出,2021年以来中国“躺平”的社会现象广为流传、备受议论,如今青年族群恐怕更为悲观,这种现象蔓延,势将严重冲击中国经济与社会。
大约从2021年四月开始,中国青年流行消极的“躺平主义”,强调只要以最低成本为自己而活,崇尚极简不惜耍废,将结婚生子、努力工作、买房、买车、赚大钱等所谓奋斗价值抛到脑后。此现象还一度在网络关键词与电商热卖品制作与行销大为流行,当时中共在高调庆祝建党百年之际视之为歪风,全力围剿。
“四不青年”悲观无助
马格努斯在这篇题为〈中国不能让失业青年躺平〉的文章指出,中国现在是人口老化全球最快、生育率暴跌的国家,理应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然而中共官方统计数据显示6月中国青年失业率创下21.3%的高纪录,实际数字恐怕更高,显示中国因为经济疲软职缺不足、劳动市场竞争激烈,年轻人被现实碾压干脆“躺平”,凸显大量青年失业“迟滞”(hysteresis)风险,意即由于技术与资历停顿,离开劳动市场越久,就越难回到职场。
中国大量青年失业问题非同小可,根据知名投银高盛报告,青年是中国重要消费族群,贡献城镇约两成支出,若加上35岁以下年龄层,约占六成“奢侈品”支出,青年失业会让中国消费疲软现象雪上加霜;此外,低薪、低技术与临时工比率剧烈上升,在制造业与营建业尤其明显,服务业也不少,对中国社会发展埋下不稳定因素。
今年夏季中国有近1200万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市场,青年失业统计数据以及政策如何因应,更是受到关注,中外舆论咸认此经年累月的重大问题非大刀阔斧并且重振民企活力无以解决,然而以近年中共专制紧张态势观之,恐怕只能背道而驰。
更何况,中共官方统计数据向来备受中外专家质疑,例如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6月份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达到历史新高的21.3%,刷新5月份的20.8%纪录,引爆关注,当局于7月17日指出6月份青年失业率再创新高,主因中国今年大学毕业生多达1158万人,加上中国经济大幅放缓导致青年就业不易,循此趋势,7月份青年失业率可能持续升高。
许多分析认为,中国青年失业率攀高主要因素与三年武汉肺炎疫情高度相关,例如“疫情重创经济表现、民企损失惨痛”、“人才与产业供需不均恶化结构性失业”、“疫后复苏步调不一”,如今中国疫后经济不振,加上生产成本与生活成本攀升,犹如恶性循环。
“卷躺润献”值得关注
中国青年高失业现象恐被严重忽视,日前《财新网》发表〈可能被低估的青年失业率〉一文,引述北京大学副教授张丹丹今年3月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全国16至24岁人口共约9600万人,其中劳动人口占3分之1,约3200万人,其余3分之2约6400万人为非劳动人口,其中有4800万人为在校生,剩下1600万人则多是“躺平”不工作的非在校生,若将这群青年也视为失业,中国3月份青年实际失业率上看46.5%,远高于当时官方公布的19.7%。
中国青年失业率攀升现象不但短期内难以缓解,还有学者警告可能延续十年之久,中共主流官媒《人民日报》近日则对此现象积极发文,呼吁年轻人响应“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上山下乡”,引爆网民热议。
7月10日《人民日报》这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的文章高调“训勉”青年“青春的样子,本就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样子。”、年轻人应该“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留下无悔的青春记忆”。
然而《人民日报》看似明亮的“好意”却触痛阶级意识,中国网民群起反讽“你不吃苦,人民日报(高层)们怎么躺在沙发上吹空调喝奶茶享福呢?”“年轻人再不‘负重前行’,他们没法‘岁月静好’啦!”“要有成为合格韭菜的觉悟,要不然官老爷和资本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三代烟草人,三代电力人,你们太辛苦了,满门忠烈啊,让俺们也代替你们去发光发热贡献余生吧!”
《自由亚洲电台》四月底报导,中国不仅流传所谓消极的“四不青年”,还有更悲观而激烈的“卷躺润献”更值得关注,所谓“卷”是“内卷”,意指同侪激烈竞争;“躺”是“躺平”,意指撒手不管;“润”是逃离中国;“献”是“张献忠屠杀蜀人”比喻无差别暴力攻击宣泄恨意。综而观之,中国大量青年边缘化直至群起反噬社会,恐怕仅有一线之隔,潜在危机不容忽视。
(本文为《民报》授权《看中国》转载。原文链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