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人心——暗藏在批评背后的4大动机(图)


若能理解批评行为背后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批评。(图片来源:Pixabay)

有时候,一个批评可以如同一面照明镜,让我们看见自己的不足,有时候却像是一把锋利的剑,刺透我们的心。你是否曾遭遇一个人,对他人的一切事物持续地评论和抱怨?他像是一位全能的评审,不管是你的能力、你的外表,或者是你的行为,都在他的眼中显得不够好。那些挑剔的话语,是否让你感到困扰与挫败?这样的人,或许你身边就有。专业谘商心理师林萃芬在她的著作《从说话洞察人心》中,提出这种批评行为可能来自于四种心态。理解这些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批评,甚至可以让我们洞悉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四种常见的批评心态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该如何面对。

四种常见的批评心态

一、投射自己的不好

有些人会将自己不满的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以此来达成某种自我保护的效果。例如一位母亲以尖刻的语气对女儿评论其小眼睛的外貌,却忽略了这是遗传自父母的特点。再例如,喜欢迟到的人若发现有人比他更晚,往往会嘲讽对方没有时间观念,或者热衷于争权夺利的人,他们经常会蔑视别人欠缺领导能力。其实,这些都是出于批评者对自身缺点的不满。

我认识的一位女性朋友,从小对于去阿姨家感到非常反感,主要原因是那位阿姨总是用冷嘲热讽的眼神和言语来批评她的身材和青春痘。长大后,她才明白这位阿姨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她对自己的身材并不满意。虽然这个认知的得到太晚,使她的青春多了些阴影,但也让她能够从中走出来,学会接受和欣赏自己的身材和外貌。这都是投射心理的例证,透露出我们对自身不足的认识和批评他人的复杂情绪。

二、眼中只看得到别人的缺点

有些人的认知似乎仅专注于他人的缺点,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这样的情形在我的朋友圈中不难发现。一位多才多艺的朋友提到,他儿时在学业上的成功总会被母亲的嘲讽抵消,他的母亲总是能找出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足。这样的批评让他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赢得母亲的赞赏,使他的童年充满沮丧和挫折。

我也遇过专注于找错的朋友。他们在餐厅用餐时,无论是烹饪手法还是调味比例,总能挑出毛病来。与这样的人共进美食,食物混杂着他们的贬低,真会让人食不知味。与只看到他人缺点的人相处,不易缔造美好的回忆。我有一位认识多年的男性朋友,他对我的生日礼物表达出的不是感谢,而是批评。这让我明白,这些年来我感受到的不适,实际上源自他对缺点的过度关注,却忽视了他人的优点与努力。

三、担心对方太过自满

有些人担心过度的赞美会导致对方自满,因此他们在称赞之后总是要加上几句批评,以抑制对方的自我满足。我们常常见到父母或者老师使用这种方式来激励孩子:“你这次的表现确实不错,但不能骄傲,要知道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地方。”这种混合批评的赞美让人往往感到困惑,不知道对方是在赞美自己,还是在嘲讽自己。

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误以为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值得被赞美,每次收到赞美时,总觉得需要用十倍的自我批评来达到某种平衡。我也听到许多人分享他们的父母总是告诫他们,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赞美,因为那可能只是别人的安慰。爱好批评的人往往成长在充满批评的环境中,他们的家人会用批评来教育他们,不断提醒他们哪里做得不够好,哪里还有改进的空间。这样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习惯于使用负面的语言,并难以表达正面的回馈。

四、认为自己是“实话实说”

某些人坚持“实话实说”的原则,他们通常认为自己并非在故意批评他人,而只是表达他们的真实观感。他们常常会说:“我这么说是为了你好”,或者将其归咎于个性直率,甚至认为如果他们不说出真实的话,就没有人会说实话了。那么,“实话实说”和“批评”有何不同?我个人的分辨方式是看这些话是否属于“中立的事实陈述”,还是“带有负面评价”的话语。如果是后者,我不会全盘接受,而会反思一下:哪些话是真正有帮助的建议?哪些话是负面批评?真正有帮助的建议可以激励我们去进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盲点,并提供我们改进的方向。然而,负面的批评往往会伤害我们的自尊,打击我们的自信,甚至阻碍我们前进。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人们对我们的反馈中分辨出“实话”和“批评”。如果很多人都给予相似的建议,那么这些可能就是实质的实话。相反地,如果只有一个人给出负面的评价,我们完全可以不犹豫地将其丢弃,并不需要将这种批评放在心上。

如何降低批评者的火力?

为了降低批评带来的伤害,我们可以透过以下四种方法:

一、首先,我们可以“解构”批评,透析对方批评的动机和意图。有时,我们可能会发现对方批评他人其实是在自我批评。

二、我们可以像鹦鹉一样重复对方的话,不急着反驳。例如,如果对方说你小气,你可以重复说:“我真的很小气。”这可能会让对方无话可说。

三、减少批评带来伤害的方法是,询问对方:“你要教我的事情是什么?”把批评丢还给对方,假使对方不给你一个客观中性的答案,就不用接受对方的批评指教。

四、将“批评”当成“报告”来听,对方只是提供一些“个人意见”给自己参考罢了,至于要不要遵从,选择权仍在自己手上。这样可以把“批评”跟“自己”分开,避免跟自己做连结,就不会牵动情绪反应。

在这个网络世界里,我们都会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如何消化和处理这些批评,是我们生活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自己常常使用批评的语言,那我们需要做的功课就更多了。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自己为什么总是看到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并努力改变这种观念。当我们能够看到他人的优点时,我们的心情会变得更加开朗,并且我们也会收到更多的正向反馈。

(本文节录《从说话洞察人心:摸透对方心理,把话说得恰到好处,轻松驾驭人际关系》一书)

本文留言

作者林萃芬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