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豪赌经济失策 复旦大学教授点出关键(图)
中国官方认为会出现所谓的报复性消费,然而现实情况相反。(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3年6月29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国自去年底突然放开“清零”防疫政策的封控后,官方认为会激发压制三年的内需,出现所谓的报复性消费,然而现实情况相反。复旦大学教授张军直言,老百姓没钱。
今年年初,中国经济出现短暂的复苏之后很快呈现出疲态,官方公布的许多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出现了四十年来罕见的全面疲软的状态。实际上,中国今年上半年失业率持续上涨、海外订单不断减少、企业大批倒闭、房地产等主要行业持续低迷,社会消费疲软,通缩迹象越来越多。曾经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所谓三大引擎--投资、出口和消费全部熄火。
如今,一年时间已过半,中国的经济反弹情况却让投资者大失所望。
据《华尔街日报》6月28日报道,“这种对中国重新开放后会出现经济繁荣的整体观点是错误的”,保德信固定收益(PGIM Fixed Income)的亚洲首席经济学家Gerwin Bell说,“我们需要对同样可以指望消费者推动经济复苏这样一种观点提出异议,我们从来不相信这一点。”
Bell在接受MarketWatch电话采访时说,中国的消费者支出一开始推动了2023年第一季度的复苏,但不会强劲到足以将GDP(国内生产总值)增幅提升至5%或6%的水平。
保德信的数据显示,实际零售活动的反弹已经停滞,仍然远低于2020年之前的趋势,而这与美国的复苏截然不同。
投资管理公司Clocktower Group的首席策略师Marko Papic说。“动态清零政策就像突发急症,而中国的长期痼疾是家庭杠杆率过高。这是导致需求问题的根源。”
分析师们认为,中国面临潜在的“资产负债表衰退”。
“资产负债表衰退”是野村综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首席经济学家Richard Koo创造的一个术语,指的是经济萎缩,其成因是私人部门的高负债导致个人或企业普遍专注于因偿债进行储蓄,而不是消费或投资,即使在借贷成本下降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为了支撑摇摇欲坠的经济,中国央行上周在十个月来首次下调了主要贷款基准。
中国知名官方经济学家樊纲提出了流动性黑洞的说法,意思是无论投入多少钱,都不能对经济复苏产生明显的作用。
据美国之音报道,一些经济学家指出,面对海外需求减弱,北京当局试图提振居民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但目前的情况是,政府没钱,企业没钱,消费者虽然在银行有些存款,但由于大环境不乐观,他们也不敢随便动用自己的存款。在这样的情况,刺激消费显然行不通。
6月28日,据中国大陆“网易财经”的报道,在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网易财经联合主办的2023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长张军教授指出,目前中国储蓄率世界第一,并不是因为中国老百姓有钱,储蓄率高反倒说明还不是那么有钱。实际上,很多家庭对未来都过于谨慎,会过高地估计未来的支出压力,所以他会从并不高的收入当中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储蓄,预防未来的支出和应对不确定性。
张军表示,过去为了经济增长,把更多的钱投到基建上,但现在很多投资已经没什么回报了。整个经济模式的改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预防性储蓄过高和消费不足的问题。
张军建议,应该从战略意义上考虑这个问题,比如,国家要负担家庭在生育、育儿、教育、医疗、养老方面的更大份额的支出,来分摊家庭的支出压力,这样才可以让家庭消费和福利水平得到持续改善,最终也有助于保持经济的长远发展的动力。
中国经济学家滕泰此前也有类似观点,认为中国存在投资过剩和消费不足的经济结构特点。应该把原来用于过剩投资、低效或无效投资的资金,逐步转化为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而转化为居民消费支出。
滕泰建议,应尽快推出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才能真正扩大内需,畅通经济循环。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