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两次失业高峰背后的残酷真相(图)

 2023-06-21 10: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看中国2023年6月21日讯】前几天,中国国家统计局开新闻发布会说,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快于一季度,说大家对青年人失业总量有误解,5月份,劳动力市场共有3300多万年轻人:大概有600多万目前还在寻找工作。

言下之意,似乎无需改善。不过,中国国家统计局还介绍了失业率的统计方式:一周工作一小时及以上,就属于就业

上个月面试过北京一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他去年毕业,身边有同学从去年毕业到现在,简历投了几百份,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有个毕业的学长四次考研,全部失利,下一步的准备是回老家,像王响一样,开出租。

各地也很是紧张。河南发起“百日冲刺”,要求高校在8月底前将长期未就业毕业生“动态清零”;四川省长前几天公开对企业喊话,说当前是孩子们最需要帮一把的时候:可招可不招的要招、可多可少的多招、可早可晚的早招。

自1978年以来,有两次失业高峰是被普遍认同的。第一次是1978-1985年,上山下乡的年轻人们返回城市;第二次是1998-2004年,国有企业大量员工下岗。两次失业高峰期间,政府依靠强大的行政力量,凭空创造了很多岗位出来,帮助很多人维持了基本生活。

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而真相是残酷的……

很多人不知道,第一次失业高峰中,当大城市大办劳动服务公司的同时,广大农村也成立了劳动管理站。这些管理站的主要职责,是控制农村劳力进城工作。比如株洲市,劳动服务公司的喜报说,一年安顿了7000位待业人员。但没有说的是,那一年有5000多名农民工被清退,为了给待业青年腾出空间。

第二次失业高峰中,做出牺牲的依然是农民。

1997年4月,北京出台规定,只有12个行业的200个工种,允许使用进京务工人员。比如屠宰、建筑、环卫、绿化、殡葬、装卸等工种。进京务工人员不能当收银员和营业员,不能做会计和文秘,也不能做饭店服务员。所以,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凭空创造一个岗位,有时候意味着另一个人要失业。

当年的行政手段看起来之所以能奏效,其实最根本的是做对了一件事:鼓励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前段时间,中国全国总工会公布了一个数据:全国职工总数4.02亿人左右,农民工2.93亿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万人。

其它两个数据也许会有出入,但8400万这个数字不会有太大问题,因为外卖、直播、网约车,统计数据非常透明。如此说来,中国至少每5个职工中就有1人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外卖、直播、快递、网约车完全是新兴事物。第一家外卖平台饿了么,是2009年成立的;第一个直播平台是快手的,2016年初上线的;第一家网约车公司易到,是2010年上线的。也就十几年的时间,这些创业平台吸纳了天量就业。

这就是中国过去十年的就业现实。国企和政府录用的应届生人数不到应届生岗位需求的10%,大部分增量都由民营企业、数字经济和服务业创造。

过去两年造成就业市场大幅波动的,也是因为能为毕业生提供近半数岗位的三个行业——房地产、互联网和教培——的需求在萎缩。

要么创造条件让创业激情回来,要么,就只能在数字上做文章了。

笔者的好友说,降低失业率可太容易了,比如600万暂时没找到工作的年轻人,国家别把他们当做待业青年:不如算成是新增了600万新生儿……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責任编辑: 宇真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