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内容广博,融合了先秦诸子的思想。(图片来源:看中国制作)
《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文献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著作,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淮南子》成于众手,内容广博,融合先秦诸子的思想。《淮南子》于20世纪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译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节译本,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本篇为读者介绍《淮南子》中《主术》篇的部分内容。
【原文】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抱质效诚,感动天地,神谕方外,令行禁止,岂足为哉!
[大意]在商汤的时候,曾经连续七年发生旱灾。当时商汤亲自到桑林向神祈祷,用自己的身体作为祭品,于是乌云密布四海,大雨降临千里大地,旱情因而被解除。所以说,怀着质朴真诚之心,就能感动天地,至诚的精神能通向世俗之外的神仙世界。如果只靠行政命令、颁布禁令来规定人们干什么和不可干什么,如此治理国家哪里能有上述如此神奇的效应呢!
古代圣王将最精粹的精神形成保存在内心,又将好憎之情抛到九霄云外。他的言论符合实际情形,发出的号令则阐明仁慈的旨意。他通过礼乐来陶冶教化百姓,让百姓用歌谣讽喻朝政。这种精神感化能贯通万世而不会上下壅塞,横贯跨越四方而不会穷尽。就连禽兽昆虫也随之受到陶育感化,由这样的圣王执法施令,天下谁不听从感化呢。
所以治理天下,最上策是从精神上感化,其次是用礼制方法来约束百姓使他们不做不合理的事情,而用奖赏贤才惩罚暴虐的方法来治理天下是最下策的。
秤对于所称之物,要权衡左右,不会根据自己的私心来改变它们的轻重,所以能成为体现公平的工具。墨绳对于所量之物,要衡量内外,不会凭自己的私心来决定它们的曲直,所以能成为体现正直的工具。君主使用法令也是如此,不能因为自身的爱好、憎恶而改变执法标准、量刑尺度,正因为如此,所以他能实施法制政令。
权衡轻重,不会有蚊子头那幺小的误差,矫正枉屈,没有针尖那么细小的误差。纠正歪邪,不以私心回避风险。奸诈小人不能使他枉法,谗佞之人不能使他乱法。怨恨无所藏匿,恩德也无所显现。这便是使用策略方法而不用人的智巧。国君治理国家,是不让智巧参与其中的。
船航行在水面上前进,车行走在陆地上前进,这是客观自然之势决定的。行车时由树木撞断车轴、行船时急流暗礁撞破船只,人们不埋怨树木和礁石,而怪罪撑船者和驾车人的拙劣驾御技术,这是因为木石本身不含有像人那样的智巧和心计。所以,人在遵道循道行事时一旦掺杂了智巧心计就会使人迷惑昏乱,人在守德行事时一旦动用心计智谋就会使人陷入危险,心中有了成见就会被外物所迷乱。
(待续)
責任编辑: 申思茗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