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23年6月14日讯】(看中国记者梁路思、李净瑶采访报导)中国的产业供应链庞大,它是120多个国家、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随着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恶化,许多制造业相继迁出中国,转向了印度和东南亚国家。中国的产业链有什么优势?中国的经济几时可以超英赶美?《看中国》就此采访了经济学家罗家聪以及财经评论员利世民。
中国是120多个国家、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产业链之庞大排名世界第一。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在2020年,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中,33个国家的第一大出口国是中国。在工业制成品方面,中国于2020年就占了全世界的19.5%、美国占5%、德国占9.5%,日本则占4.5%。
中国“世界工厂”优势减弱
对于产业链优势,罗家聪的看法是,“在量方面,中国其实已经超越了许多国家,人口方面已超越;GDP超过了英国,很快也可以超越美国。若说到质,最简单的将刚才说的两件事相除,GDP加上人均,以每个人来计算有多少GDP,看到大陆是排在后面,在200多个国家之中排名50以后。
还有很多测量方式,例如人均计算是什么,平均计算是不是一个相对均等的状态;消费投资等计算是不是均匀;产业计算是不是均匀,其实有很多角度量度的。但是怎么样将这两个东西算进优势里面,从直观而言,尺寸和优势有关。如果量越大,有量的优势。通常量的优势就是便宜,东西多了就会压低价格。钱太多,钱会便宜;人太多,人会便宜。某样东西过多,就会便宜,够便宜也是一个优势。这也是以前一直说的金砖国,他们就是人多,所以便宜。
但是到了今天,这二三十年有很多人去大陆投资生产,抬高了各样价格,当它集中生产的量在,需求也相对大了,就会抬高价格。人、楼和租金都不是很便宜,比几十年前贵了很多,相对的优势就会变小。是不是大陆现在就没了,看上去还是一个净出口国。大陆最近的出口下跌,最新数据呈下跌趋势,但它仍然是净出口国,还在赚取外汇。这表示它的货物有出口的倾向,价格还是便宜,但是利润越来越小,优势也越来越减弱。”
罗家聪又指,大陆出口的大多数为中低档产品,因为便宜、量大,就很难做高端,“这种模式格局是跑不了的,但是越来越贵,现在还有一些优势,但越来越微小。我觉得没必要去细分哪些中低档东西相对有优势或没优势,因为当整个优势、大的数据慢慢减退时,再去研究这些显得意义不是很大。”
有廉价劳动力不代表有人力资源
利世民也赞成罗家聪的说法。利世民说:“中国大陆一直以来就是在卖一样东西:廉价劳动力。这五个字基本上解释了所有中国经济的起落。现在自动化的过程,已经不仅限于生产模式,现在大家都去玩AI,连白领的工作都开始有自动化流程,但中国仍在卖廉价劳动力,这就是个大问题。因为很快地,人家用一个工具就可以取代数以百计千计的人力。工时越来越不值钱,廉价劳动力唯有再廉价才有得竞争。我觉得这就是大陆经济的困局之一。
困局二是、过去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在做组装的工作,它欠缺技术,所有技术都是外来的。中国基本上无法开发技术,全部技术都是输入自外国。开始的时候,这是正常的。今天,中国有没有自主研发的能力?我们看到的是,一旦中国被制裁,被禁止获取技术时,它就被定住了,这是因为它自己没有开发技术的能力。所以,你有廉价的劳动力,不代表你有人力资源。”
利世民进一步分析中国的人力资源问题。“中国现在人力资源发展方面,他们认为只要集中在少数精英就可以做全部事情,理论上是这样。但看看欧美,七成以上的人是高中毕业,OECD比例是三成大学毕业。在劳动力中,三成人口至少有16年的教育水平。大陆的问题是,做生产苹果手机的人是不是拥有高精密技术?其实不是那工人有技术,而是那间工厰的技术。现在富士康往外迁出,有人说印度人和越南人没有中国人那么手巧,你看看富士康能不能干好?有人说中国人比较灵巧,其实和这没有关系。”
利世民表示,在2022年之后,大陆很多第一、二线城市开始出现一新现象,即人口迁出的情况。很多从乡下到深圳、上海打工的人都失业,开始回流到乡下。他们回到乡下却不能将在大城市累积的人力资源带回去,少数可能可以开小店卖生活用品如电话壳或衣服等,但很多都做不了农务,这些人怎么办?这个就是我看到中国去奴隶化,却没办法在地理、人口上相应配合得到的,很多结构性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何慢了下来,几时可以超英赶美?对此,利世民说:“我觉得这是个盲点。能够超英赶美又如何?这不代表国民的生活水平超英赶美。利世民表示,虽然在深圳、上海住的人觉得自己已经超英赶美,以为自己代表了中国14亿人口,他们忘记了他们在中国大陆里只是少数,还有很多生活在乡下的。”
贫富悬殊大 需求无法跟上
地缘政治的变化令到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在兴起,中国的产业链与国际脱钩已是不变的事实。罗家聪表示,中国的产业链与国际脱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近年多了一些因素,例如政治的或政府任性的行为,使到外资在撤走。
“大陆的规模很难一下被取代,但现在一些已迁到其它东南亚国家。在西方的模式,如果要持续,就不只是帮外界生产,你一定要建立一个自己需求的系统,即这十几亿人口除了帮人工作,自己也得消费过日子。你自己消费得起,就算你不帮人打工,自己也能撑起来。但中国的悬殊问题太过严重,极少的人数手握太多的财富。说什么14亿人一人一块钱也能把你淹死,实际上很多人可能一块钱也掏不出来。实际悬殊太厉害,整个体系的需求也无法跟上来。”罗家聪说
中国GDP数据造假
罗家聪表示,中国在2001-2007时的GDP处于最高峰时期。当中国已无法做世界工厂,很多失业的工人将被困在国内面临维生问题,中国政府根本解决不了。“若他不和西方闹翻,情况会好一些。这种去中国化不会很快来到眼前。随着产业迁出后,那些工厂也一起迁到了东南亚。那批原本在大陆工作的外企人员也会迁到东南亚,中国整个国家的人就会减少。迁移到东南亚生产的话,GDP也不会计算进去。
如今说到量,它也成了问题。GDP与人口直接挂钩,尤其现在的大陆,其生产函数,劳动人口比例,发挥作用是六成。这样的比例,人口由盛转衰,劳动人口下跌,就业也在下跌,在此情况下,其实已经可以说就业的数字是向下收缩一段时间了。其实他的GDP增长也可能是由升转跌,哪怕他报出哪些数字,3、4或5,实际上都是假的。比如看PMI,好多已经是50以下,制造业比例是四成多;服务业的比例是五成多,平均是50,这显示跌至盛衰分界线,等于GDP没有增长,处于呆滞状态。”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