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中传承的中华文化(图)


鼓,是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深植于民间习俗和文化生活之中。(图片来源:Adobe Stock)

鼓,是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深植于民间习俗和文化生活之中,不论是庙堂祭祀、宫廷乐舞,或是战场上的军事行动中,均可听见它欢乐、热情的乐音。它的文化内蕴丰厚,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

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一员

是中国民族乐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员。这种打击乐器在远古时代是以陶为框的,所以称为陶鼓或土鼓;后来,逐渐发展成有蒙皮的,也有用铜铸成的,种类繁多。

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的。周代有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鼓是群音之首,古文献中所谓的“鼓琴瑟”,指的就是在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

鼓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它伴随着人们从远古迈向现代,既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也可以是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的雅乐。从原始纯朴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到热情洋溢的现代鼓,鼓始终受到众人的喜爱。

祭祀礼拜的法器

在古代,鼓一直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作为祭祀的器具,是人与神之间沟通的媒介,被广泛应用于诗、乐、舞,以及各种仪典中,受到历代的重视。几乎每一朝代均有专职之司鼓人员,如周代有鼓人,掌管鼓类,汉代有鼓吏,汉唐有鼓吹署,宋代设有鼓院、鼓司,明清时期则设有钟鼓司等等。

鼓在佛教寺院、道教宫观里是最具标志性的礼拜法器,有报时、集众、庆典和赞诵的作用。

“暮鼓晨钟”描述的是佛寺在早晨与傍晚用来报时的钟声和鼓声。在中国古代,都城里通常设有钟楼和鼓楼,钟声、鼓声在平时用来报时,遇有紧急状况时则用来示警。

清朝初期会在初更(晚上7时)击鼓后敲钟,随即关闭城门。此后二更至四更(每一更为一个时辰,等于现代的2小时)中,每更敲钟一次,直到五更(次日凌晨5时)再度击鼓、敲钟,打开城门。

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讯号

在古代,鼓还是在军事行动上,用来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讯号,像“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一鼓作气”等句子,就说明了古代军队中常用鼓声来发号施令、鼓舞士气。

唐代诗人白居易作的〈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因长期沉溺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安禄山自渔阳兴兵作乱的这段历史。这里的“鼙鼓”,指的就是古代军中所使用的战鼓

本文留言

作者梅媛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