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重视的“义”字(图)


豫让刺袍后从容就义图。(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在古代,不管是读书人或是一般百姓都重“义”字,“不义之人”是会被他人鄙视的。“义”最通俗的理解,就是做人的正理,因此“义”必须是堂堂正正的,无私的,是为他的。

“义”字的涵义

“义”字的甲骨文,上面是“羊”,底下是“我”字。因为古人总是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神明,羊很善良,羊肉又滋补美味,羊就代表着献祭神明的供品。

所以,“义”字就是为了美好、善良的事,把自己当作供品,无私地奉献出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义”为遵循天理,不惜牺牲自我,在五伦中,也都有“义”的内涵存在。“义”的表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做事遇到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别人。所以,以善为目地的征伐,才能称为义。

什么是“演义”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像是《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都饱含“义”的精神。

封神演义》又名《封神榜》,表面上讲的是天界封神之事。而称作《封神演义》,则是因为全篇内容侧重“义”字。姜子牙辅佐周室讨伐商纣,为民请命,还政于民的正义之师,这是其称作“演义”的主因。

《三国演义》看似在表演三足鼎立,然而真正的主线却也是仁义的故事。

孟子曾说过:“生,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二者没有办法同时得到时,我宁愿不要生命而去争取义的。”

豫让

春秋时代的豫让,他舍身取义的故事令人动容。

豫让起初替范中行做事,范中行待他很刻薄,他就到知伯瑶那里,知伯瑶非常重用他。知伯瑶后来被赵襄子打败身亡,所以豫让决定要杀赵襄子替知伯瑶报仇。

他装扮成粉饰墙壁的人,埋伏在厕所想伺机刺杀赵襄子,却叫人捉住了。赵襄子知道豫让是替知伯瑶报仇的,感念他是义士,所以将他释放。

后来,豫让又将漆涂在身上,并剃去胡须和眉毛,毁了容貌,扮成乞丐,甚至还吞炭,将自己变成哑巴。豫让预先躲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当赵襄子快到的时候,他的坐骑突然惊叫起来,发现又是豫让来行刺了。

赵襄子感叹道:“豫让,你替知己报仇,人家都已知道你的义举了,这次我不再释放你,成全你吧!请你自己了断吧!”豫让也被赵襄子的仁恕所感动,请求赵襄子把袍子脱下来,让他在袍子上刺三刀,然后自杀。

本文留言

作者梅媛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