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23年3月20日讯】中国央行好辛苦,3月17日(上周五)的晚上,仍然加班加点的发布公告,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
中国央行近期准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通知(官方网站截图)
有金融机构表示,本次降准,大约释放资金5000亿元左右。
众所周知,存款准备金率这个货币政策工具——理论上的最高值100%,意味着银行变成没有任何贷款功能的保险柜;理论上的最低值则是0,也就是说,在满足其他国家金融监管政策的情况下,存款机构可以把手头的钱一分不落的全部放贷出去。
2018年初,中国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平均法定准备金率为14.9%,经过这一次的降准,变成了7.6%,这些年来平均每年降低1.46个百分点,按照这个速度降下去,再有个几年下来,这个存款准备金率就会降至0。
另一方面,可以想象,出于维护金融稳定、抵御金融风险的目标,维持一定的准备金率水平(高于理论的下限)是必要的,而且,目前小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降至了5.0%——而本次的降准中,也特意强调,“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
按照央行的说辞,我们大致可以认为,5%的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当前所认为的准备金率的实际执行下限——这样来推测的话,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政策工具,在中国的使用寿命,恐怕也接近尽头。
众所周知,在中国过去30多年里,因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广义货币供应量的高低,所以准备金率高低,对于整个社会金融条件的松紧都至关重要,所以,这个工具是中国央行手中约束商业银行“特别有力”的一个政策。
但是,这么好用、这么有力的一个货币政策工具,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却基本没有听说过,说美国、欧洲、英国或者日本的央行,调整什么准备金率,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因为是中央银行强行规定市场上的商业银行(国外的商业银行一般是私有的)按照比例缴纳存款准备金,而且这种规定对于商业银行本身的市场经营活动是有负面影响的,所以准备金率规定也被称为“最具权力色彩的央行货币政策”。既然,西方国家都号称央行是独立的,连政府都不是很关心,也不干涉市场主体的经营,所以准备金率规定在西方央行管理者眼中,本身就是介入市场太深,所以,能不用就不用。
其次,关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1974年,由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长倡议成立巴塞尔委员会进行监管,并且在1983年形成了对银行有广泛约束性的《巴塞尔资本协议》。此后,这个协议不断更新,对商业银行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比方说,最新的《巴塞尔协议III》,对于银行扩张资产有最低资本要求(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s),要求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而银行的核心资本的充足率应为4%;而且规定了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和金融机构自身信息披露要求,这种管理比准备金率规定更有效。
最后,西方国家经历二战之后长时间的经济发展之后,目前信用扩张和社会整体债务扩张进入到了稳定阶段,准备金率一降再降、降无可降,但广义货币量的增速却始终很慢(正因如此,2008年以来欧美日三大央行才大肆通过QE印钞),由此导致西方国家的货币乘数都相当低,强行规定一个准备金率,纯属多余。
所以,西方国家的央行并不是傻,而是他们的货币、债务和经济发展,到了某个阶段,不再需要准备金率这个货币政策工具而已。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说,美联储、欧央行、日本央行,如果有可能的话,当然也想使用准备金率调整这种政策。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