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谢幕 10年总理悲壮告终?(图)


李克强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做完报告后,分别向主席团和台下深鞠躬。(图片来源: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3年3月11日讯】(看中国记者黎紫曦综合报导)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首日进行了其任内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外界对李克强10年总理生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中共建政以来最弱势总理;有人认为他是党内少有务实、开明的改革派政治菁英;也有人认为李克强卸任,意味着习近平进一步扩权统治。那么,李克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总理?

李克强卸任总理深鞠躬 台下鼓掌37秒

中共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月4日于人民大会堂开幕,期间李克强进行了最后一次总理报告,报告约1小时结束,而后李克强分别向主席团和台下深鞠躬。有媒体计算掌声时间共计37秒。

为此,不少中英文媒体在报导中突出了这一点,但观点大不相同。有报导称“李克强的鞠躬和台下的掌声,似乎是在表达某种留恋”。也有报导称,“曾被寄予改革厚望的李克强裸退,一个时代黯然结束。”

众所周知,李克强是“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是中国经济学家。 2007年李克强在中共十五大上升任政治局常委,次年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成为正国级领导人。 2012年他连任政治局常委,次年升任国务院总理,一直到现在。 2012年到2022年期间,在政治局常委中,李克强的党内排名仅次于习近平。

“李克强经济学”10年后失败告终?

自由亚洲电台报导,担任总理期间,国际经济界将李克强掌管的中国经济思路总结为“李克强经济学”(英语:Likonomics),推论李克强对中国经济的主张是“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向市场放权让利。

这种说法显示,外界对于这位拥有北大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中国总理有很大的信心和期待。但10年后的今天,中国大陆经济却陷入明显的颓势。从实际经济表现来看,过去10年中国经济走了下坡路,2012年至202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约为6.7%左右,而在此前的十年(2002年至201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约为10.6%左右。

不过,美国之音援引研究中国经济转轨的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许成钢的观点指出,中共官方数字从来都是不可靠的。若单纯去看中共官方数字,一定会犯特别大的错误。无论任何人、国际组织,包括国际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也包括华尔街的投行,任何人都不要依赖中共官方数字,否则会做出重大的错误判断。

而单就“克强经济学”一说,中国国资委研究中心前宏观战略部部长、北京科技大学经济学教授赵晓分析,其注重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加强创新能力和创新生态建设,加大了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和转型,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但“克强经济学”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和失败。赵晓举例说明,“例如经济结构完善以及创新驱动不如人意,经济增长依然靠货币-贷款-投资驱动,消费不足、创新不足,整体债务经济风险不是越来越低,而是越来越高,地方财政风险已经充分暴露。”

资深财经评论人士、前凤凰网“十大最有影响力名博”之一的蔡慎坤则不太认同“克强经济学”,他说,“大家谈论的所谓的李克强经济学,我觉得那是臆想,或者是给他戴高帽。”从这10年看,李克强虽然有经济学的修养,但他的经济学认知没有在其执政过程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这当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没能实际掌握经济的权力。”

另外,这些改革从一开始也存在先天不足。经济学者何清涟在国企改革方案出台后不久,就在美国发表评论指出,这个方案有极强的习近平色彩,其主要目的是解决中共政府财政困难,并让国企上市圈钱,她还暗示这些做法反而会降低国企效率,并蚕食民营经济的成果。

也因此,近年中国经济“国进民退”的现像明显加剧。蔡慎坤认为,李克强改革国企的初心是不扩大国企在市场的份额,但现在看来,国企反而进一步渗透到各个领域,这挤压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

李克强成就平淡 只因权力被架空?

那么,李克强10年总理生涯,究竟要如何评价?

赵晓认为,在这10年中,李克强掌管中国经济仍有自己的空间,“他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他经常释放出关于中国经济的真实信息。他尽力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简政放权、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等,这些措施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其积极的影响。”

但蔡慎坤认为上述提到的改革要点对民营经济并无多大帮助。 “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是雷声大、雨点小,最终没有落到实处,包括企业退税、补贴,都是看起来数字可观,但企业没有真正感受到这些政策带来的实惠。”

不过,在外界看来,李克强似乎对民企的态度比较支持。美国《华尔街日报》曾报导,2022年5月李克强试图通过中共政治局对损害民营经济的管控措施进行调整,期间还通过官媒新华社发出信号,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但报导同时也预测,李克强的这些政策会被习近平推翻,因为后者对私人资本并不信任。

另方面,中国的现实环境下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李克强作总理的第一届任期中,P2P网络金融(点对点网络借贷)快速扩张,以致在2018年集体爆雷。

蔡慎坤分析,网络金融在李克强治下被鼓励发展,其实是为了适应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现状,“我相信他的初衷是好的,他是想通过这些新的东西挑战原有的金融架构。但在中国(大陆),很多新的东西很快就被既得利益利用,而且最终留下了一滩烂泥。”

德国之声则认为,李克强在经济上作为有限,问题归结于他缺少实际权力。报导指出,作为习近平原来的“搭档”,李克强一直被认为是这一权力格局下的“弱势总理”。因为习近平主政以来,国务院和政府机构的权力不断被削弱,总理地位被边缘化。有观点认为,李克强早已被排斥于重大决策之外,如中美贸易谈判、清零防疫政策等。即便在历来总理负责的经济领域也不例外。

不只是经济决策权被严重削弱,近年李克强的新闻曝光度也被严重削弱。

例如,中宣部曾向《人民日报》传达“报导李克强同志的新闻不能上头条”的“王沪宁同志指示”,即使当天《人民日报》没有报导习近平的活动,李克强也不能上头条。

再如,2020年8月18日到20日,习近平前往安徽勘查洪水灾情,受到党媒大篇幅报导,但在20日这天,除了习近平在安徽听取军方防汛救灾汇报外,李克强也有前往洪水重灾区重庆进行勘灾,且穿着胶鞋走进泥泞灾区,与习近平一身干净形成鲜明对比。但无论是新华社、人民日报,还是央视等主要党媒,都没有报导李克强这次行程。

经济专家叹中共体制就是毁人体制

对此,蔡慎坤不禁说道,“十年前媒体热炒所谓习李新政,很快就发现是子虚乌有,这十年李可谓是忍辱负重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也是1949年以来最弱势的总理,虽然接受过良好教育,虽然有过宏图大志,面对严防死守的政治围堵,他连身边人都提不了也保不住,他的恩师胡不过看家守院,他还能干什么,能平安度过这十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如今,李克强卸任总理职务,不少人认为李克强是“好人”,但身在日本的前央视记者、主持人王志安则在节目中指出,李克强并不算真正的能人,他很早开始就被中共上层当作国家领导人培养,因此他在河南、辽宁两省担任主要领导人期间,虽有多起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却并没有被追究责任,并一路高升。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