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 谈谈大家最关心的两件事(图)
2022年12月30日,染疫者们躺在中国东北城市唐山的唐山工人医院的病床上。(图片来源:NOEL CELIS/AFP via Getty Images)
(文章来源:议报首发)
2023年春节将至,经历了海啸般的疫情冲击,大家难免心有余悸。今年春节,大家普遍最关心的两件事,一是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二是今年的经济形势。这两件事关系到家家户户的生活和未来,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先谈谈健康问题
国内这次疫情大爆发,真可谓触目惊心。疫情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造成的人员损失,可以说超出了绝大多数人原先的想象。之前国内喉舌大骂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防疫不力,以及嘲笑印度疫情泛滥的种种恶言詈辞,转眼之间就成了痛骂自己的咒诅。真的摊上了大事,这国原来要比别国差劲得太多。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疫情数据更是要命,假得让红二代和小粉红看了都活生生地气得吐血。这种鬼都不信的数据,难道不是想让党国难堪,让党国的信用彻底破产吗?这一招实在是比病毒还毒,比敌对势力还狠哦!
大疫中有一件事引起了公众的广泛争论,那就是关于救命药Paxlovid,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方与辉瑞在谈判中达不成协议、进不了医保?在病毒肆虐的紧急关头,究竟是救命重要,还是压价重要?舆情中各种说法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观点几乎分裂,真相对于公众犹如雾里看花。
好几年前,还未尝到铁拳厉害的马云在春风得意之际,曾经在一次公开演讲时就讲过这么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情。马云说:“……有一个卫生厅的厅长跟我讲,把我活活气死。他说:‘我们这个工作这两年做得很好啊,前年我们看了3000万病人,去年我们看了4000万病人,预计今年达到5000万。’”针对这位卫生厅厅长的高见,马云不客气地评论道:“我看这个KPI倒过来了,如果是前年5000万,去年4000万,今年只有3000万,那说明我们国家的医疗做好了……”
就在这次疫情海啸期间,网传一位头顶上挂着“清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一大串头衔的蒋耘中先生也发表了他的高见:“……就算死几百万人又怎么样?中国2021年死了1000万,再多死500万,也就增加了50%的死亡人数,就是原来死2个,现在死3个的区别,死亡率没有成倍的提高。为什么不能接受呢?”
从网络上随便看看,这些有头有脸的变态还真的不少。可能大家会认为某些畜生说的都不是人话,但要是站立在畜生的立场上去仔细想想,那么这些畜生不如的话语确确实实都是他们实实在在的心里话。否则像这样的货色,怎么有可能会成为这国最顶尖学府里德育研究中心的兼职研究员呢?他们究竟在研究什么?究竟想培养出一批怎么的学生呢?
马云原以为自己看清了问题的实质,以为他们都是站立在人民的立场上去分析、思考、解释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因此他才敢大胆地在公共场合侃侃而谈说出自己的想法。今天的他要是回过头来再去看看这些录像片段,或许真会觉得自己当年确实是“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了。
我观察了许多国家,那些不惜重金实行全民医保,医疗由政府全盘兜底的国家,虽然这钱也是来源于纳税人,但在这些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是不重视国民的身心健康的。撇开政治和其他因素不谈,如果国民的健康普遍出了问题,政府光是在经济上就会面临一笔沉重的开支,因此,仅凭这一点,政府都没有理由不去重视国民的身心健康了。
而与此相反,如果一个政府把国民健康的隐形杀手——烟和酒都可以作为财政和税收的重要来源,把药品和医院都可以当作谋利的工具,那当然就会出现相反的局面。如果您不幸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凭借一己之力一时又难以改变这种状况,那么我觉得您自己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注意安全,尽量做到不抽烟,少喝酒,有节制地健康生活,除陋习,勤动脑,合理、科学地锻炼身体,从现在做起,过一个真正的“革命化”春节,尽量避免在健康问题上被那些无良之徒“赢二次”,并在今后尽可能争取自己应得的国民待遇的权利——在此,我祝您和您的家人身心健康!
再谈谈经济形势
在过年的时候去谈论国内当下的经济形势,那真是一件令人扫兴的事情。但生活总得继续下去,因此该谈的话题,还是要谈。
有时候,我偶然打开中国的财经节目,听主持人和专家胡侃国内的经济形势,他们侃得真是来劲呵,仿佛现在闭了眼睛随便在哪个角落撒个币,都会带来巨额的回报。但问问身边做生意和炒股的熟人,没有一个说在这几年里不亏本的。这种感觉,就像这次疫情大爆发一样,权力部门的专家都说没有死掉多少人,但老百姓看到的景象却是全国各地的火葬场忙都忙不过来。这几年的经济状况,经过上上下下的瞎折腾和三年疫情的影响,如今祖国的经济战线事实上也是“尸横遍地”啊,区别只是这倒下的一家家商企,不需要焚烧罢了。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说西方国家正在与党国脱钩,越来越多的外企正在迁出中国,而外企占中国外贸出口的权重相当大,中国经济因此会不断萎缩失去活力。但据我所知,这种看法至少是不够全面的。虽然有一些国际大公司从长远利益考虑,为了自身知识产权的安全和避免在可能发生的台海冲突中出现被动局面,确实已经开始实施供应链布局多元化,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但从整体来看,尤其是对实体型的制造业而言,西方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并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够摆脱的,中国在经济竞争中的人口红利和低人权优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会起非常大的作用。
我们应该知道,资本是非常自私的,只要不危及资本本身,它是不会因为政治因素而放弃对利益的追逐的。敢于冒险的国际资本,尤其是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的产业和在先进国家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企业,以及那些需要为开发新兴技术寻找一片巨大试验场的企业,他们没有理由会放弃利用中国较低的法制要求、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和巨大的、未经过充分竞争的市场去做一场赌博。法治国家的政府是不能因为政治原因去阻挡资本的自由流动的,如果你真正了解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同之处,就会知道对于资本而言,这两者的不同导致了其间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这实在是太诱人了。最近马斯克的特斯拉在中国追加投资和德国的许多公司不顾政府发出的风险警告仍然选择中国作为投资目的国,其实都说明了这一点。
尽管如此,我仍然非常不看好中国的经济前景。根据我的观察,危及中国经济的关键因素一直是来自中国内部而非外部。美国对中方的科技制裁可以减缓中国科技的发展速度,降低中国未来在高端技术领域的经济竞争力,从长远来看,对美方来说这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选项。但由于中国目前实体经济的多元化,美国的科技制裁,对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难以起到关键的作用。
看中国经济的未来,其实与看中国的抗疫是一样的,中国政治决策造成的代价一定会比其他任何因素产生的代价更加高昂。没有完善的法治,中国的经济是不可能独善其身地走出这片荒蛮的丛林的。但在现有的体制下,不论说得有多么动听,体制的宗旨在事实上是与法治背道而驰的。那些胡作非为的党国官员心里其实要比任何人更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没有这个体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真的什么都不是,他们会弃恶从善,轻易放弃这样的利益吗?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令人担忧的是,虽然这次会议对国内经济形势透出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但会议内容通篇谈论的仍然是习惯性的大话、空话、套话,没有明确的思路和实质性内容。对于房地产问题,会议明确“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和“支持住房改善……等消费”,传达出的信息似乎是房地产经济仍然是2023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畸形发展的房地产经济已经成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芬太尼,政府财政收入严重依赖房地产经济,但房地产经济同时也严重毒害了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成了国民无法承受的沉重负担。这几天网上广传任泽平在微博上说的话:“现在的房地产调控肯定希望:1、涨价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会增加实体经济成本。2、降价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会增加金融市场风险。3、不涨不降是不可能的了,没有涨价预期老百姓不会进场,没有降价预期老百姓不生孩子。——谁能解这道世界难题,“房地产不可能三角”,有望获得下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在政府回过头来又捡起房地产经济这只烫手的山芋,虽然其中也带有防范金融风险的愿望,但同时更说明他们对现在面临的经济困境确实是束手无策了,只要能把日子继续过下去,已不管它是不是毒品了。任泽平说谁能解开“房地产不可能三角”这道题,有望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我看是谁能解开这道题,有可能获得的已经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了,而是诺贝尔和平奖了,原因你自己去想吧。
其实房地产问题只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众多严重问题之一,政府地方债同样是非常要命的,从长远看还有一个人口的大难题挡在路上,金融的窟窿怎么补?政府长期欠下的大量民生债怎么办?这么庞大、奢侈的官场谁能养活?大问题多得数都数不过来。现在中央政府已经明确了地方债“谁家的孩子谁家抱”,我敢肯定地方上听了都在偷偷地骂娘。虽然地方上也是一级一级都在瞎折腾、捞好处,但他们每一级都是这样想的:瞎折腾时,命令都是自上而下发布的,折腾完了,却让我们独自来背锅?只是在这个卡夫卡式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一个地方官会骂出声来罢了。这种景象,像极了柏林墙倒塌前的东德社会。
最近微信的公务员朋友圈里不断传出各地让公务员贷款帮助政府还地方债,让公务员返还前几年领取的福利收入和地方政府大量削减公务员的信息,这对一个依靠强力维稳过日子的政权意味着什么,他们不会不懂吧?现在已经在发生蛇吞尾巴的事了,这只能说明:钱真的折腾完了,彻底没有办法了。
这几年的瞎折腾,会不会歪打正着,真的有可能会折腾出一个新中国?但不论未来变得怎样,还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