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取决于未来有没有一场脱胎换骨、刻骨铭心的政治、社会大变革。(图片来源:WANG ZHAO/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3年3月13日讯】又到“两会”时节。今年的“两会”,正逢换届,李克强将卸任国务院总理的职位。是否还有人记得,三年前的“两会”,李克强说中国六亿人月收入仅人民币1000元,引起了全社会强烈的反响。当时中国的经济已经出现了非常严峻的局面,为了解决民生问题,李克强在“两会”上不惜推行有失政权颜面的“地摊经济”。
2020年,新冠病毒开始全球大流行。但当时中国经济所依托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与三年后的今天相比,还算是相当不错的。这一年的“两会”后,我写了《政治制度与民生问题》一文[注],谈论了“地摊经济”救不了中国当时的民生问题。李克强所说的中国六亿人月收入仅仅1000元,大家都在感叹这么低的收入怎么能在这样的社会里活得下去。而我认为这样的收入对大多数中国普通老百姓来说已经算相当不错了,一个三口之家,如果每个月都有3000元稳定的收入,至少他们的生活是可以将就地过下去的。这比起那些背了一身房贷,突然面临失业,或者家里的顶梁柱突然患上大病,又失去收入的不幸家庭而言,不知要好多少倍。要看中国的经济和民生问题,远不是仅看家庭收入这么简单,事实是中国的经济和民生问题,要远比李克强所说的严峻、复杂得多。
2020年时,我对李克强推出“地摊经济”感到很惊讶。一个大国的总理,尽管不是民选产生,但套用一句官话,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整个政府的形象,他的身后也有一大批智囊在出谋划策,他所推行的任何影响国计民生的政策,理应是经过深思熟虑产生的。那么为什么“地摊经济”根本解决不了当时的民生问题,他还会去推行“地摊经济”呢?因此我在文章中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表明在处理经济和民生问题上,中国的最高决策层和专家智囊团也已经拿不出一个像样的办法了,都知道病入膏肓却又拿不出良药,并且内部还出现了很大的偏差,这才是一个最最关键的大问题。”
一晃眼,这已是三年前的事了。经济形势在近期还能不能走出困境趋向平稳,达到公众所期望的水平?3月1日,就在全国“两会”召开的前几天,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2月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达到52.6%,《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制造业景气水平升至十多年来的最高水平,经济指标出现强势复苏。西方许多主流媒体都在发布中国经济快速回升的正面报道,但这样的势头是否可以持续?
就目前的国内和国际形势来判断,我认为经济状况要走出困境过渡到可持续的稳健发展状态,仍然不太现实,主要原因是:从内部环境来看,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所有重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无法解决,近期的制造业强势复苏所产生的业绩还远远无法抵消庞大的财政亏空所形成的经济压力和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深层次原因导致的对经济环境产生的不利因素。从外部环境来看,西方国家对中共的全面封堵正在形成共识,中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金融、外资、贸易、高新技术的引进和研发等经济交往必将遭受严重影响。
尽管中国官方公布的2月份PMI非常耀眼,但经历了疫情爆发,人们对官方发布的数据是否仍有信心是一个问题。而且,去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体形势,也不是只看制造业一个环节那么简单,这是另一个问题。中国的民营经济在制造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只要存在稍微合适的条件,民营经济总会表现出非常顽强的生命力。从长远来看,怎样处理好目前拖累中国经济的几个老大难问题,才是取决今后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庞大而且腐败的体制就像是机体里大量繁殖的寄生虫,几乎吞噬了机体吸收的大部分养分,经济怎么可能会健康发展呢?况且,现在连基本的言论自由都没有,又怎么可能改变这种状况呢?
我不知道“两会”的代表们能够对中国的经济提出多少有价值的提案,但如果经济形势真的坏到“惊涛骇浪”(这是官媒最近经常用到的一个词)的地步,在公开的会议上估计不会再有人不知趣地去提经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了。他们能够告诉大家的一定是:形势不是小好,是大好——经历过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的老同志们,对此一定深有体会吧?即使整个国家已经走到了国民经济频临崩溃的边缘,报纸上连篇累牍的仍然是国内形势一片大好,美帝国主义正在一天天地烂下去。有趣的是,即使处在一个信息完全封闭的环境中,“美帝国主义”竟可以成为观察中国经济的晴雨计,只要看到媒体什么时候把美帝骂得越凶狠,那么什么时候经济状况就越不乐观。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处于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一些御用专家在各种场合经常会说:你们看,那些西方的经济学家,包括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一直在唱衰中国,提出中国崩溃论,几次三番认为中国的经济会全面崩溃。但中国的经济崩溃了吗?我们的经济不是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吗?
台下的粉丝听到专家这么一忽悠,通常会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仿佛西方的专家学者真的都是白痴似的。不错,西方的专家学者对中国经济的预判确实一错再错,但这里面也包含着非常特殊的多种原因。西方的专家学者对中国经济的预判是基于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和经济规律来作出判断的,而事实上在中国政治对经济的干预所产生的结果要远比经济学原理和经济规律所产生的作用更直接、更粗暴。
如果大家稍微了解一下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就会发现中国经济的不断成长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一路磕磕绊绊地走到今天的。每一次化解经济危机的方法,几乎都是通过超发货币来稀释眼前的金融危机,或者通过行政手段利用各种方法强行转移已经激化的矛盾。当国企经营普遍出现亏损、房地产项目不断发生爆雷以及其他各种严重问题持续发生时,在不计后果的行政决策、政策倾斜和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的银行注资、资产重组、发行债券、融资上市等手法操控下,虽然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但其实质都是或多或少地巧取豪夺民众的利益去为危机买单,同时也把眼前的危机推向未来,把危机的雪球越滚越大,越推越高。
这种用滚雪球的方式来推迟危机爆发的手法,其产生的原因从某种角度来看,其实与不惜工本建设面子工程如出一辙,决策者自身是不需要承担由此付出的社会代价和经济代价的,也不会对造成的后果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正是集权政治形态下权力缺乏监督所产生出的必然弊病,他们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其本质也是如此。如果仔细分析,不论是中国的房地产经济,还是巨额的政府地方债,或是社保、医保资金的巨大亏空,凡是能把问题搞到积重难返、难以为继这种地步的,其背后都离不开权力肆意妄为的影子。每当危机产生时,权力总是想方设法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去填补不断产生的各种窟窿。但总有一天,东墙和西墙都已无处可拆了,整个墙体的崩塌也就无法避免了。因此,每当有人恬不知耻、沾沾自喜地说“我们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时,经济规律肯定会对此作出否定的回答:该来的,迟早都会到来。
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从经济角度、用经济规律和经济学原理来研究和阐述国家和社会的经济行为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真理和规律被人为地扭曲,人们对社会和现实的感觉变得相当悲哀,你看看在网络上、电视里、报纸上经常抛头露面的都是些什么人,讲些什么话就知道情况了。偶然有个别专家、学者在公开场合说了一两句良心话,就会被网民当作金句,立即在微博、微信上疯传。这种现象说明什么呢?这实际上说明这个社会的现实太可怕了,在公开场合已经容不下真话了。这种话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是到处都能够听到的,但在这个不正常的社会里,一些霸占着话语权、毫无廉耻之心只会胡说八道的人却显得格外趾高气扬,而大部分明辨是非的人因为说真话的代价实在太大因此什么话都不敢讲了,敢说真话的专家、学者竟成了稀缺资源。
最近一段时期,一提起中国的经济问题,总有论调说三年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怎么样、怎么样。事实上中国经济在疫情发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没有这波疫情,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照样无法维持下去。即使在中国经济最辉煌的2000和201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同样是不可持续的,三年疫情只是加快了中国经济陷入困境的速度,但绝不是中国经济发生问题的原因。权力不受法制的约束是造成问题的根源,除了这个庞大、腐败的体制对经济的巨大消耗外,权力的瞎折腾是另一个大问题,即使是在经济已经出现重大问题的疫情期间,政府部门仍然无视社会现实和经济规律,缺乏科学依据投入巨量人力、财力、物力,实施“封控清零”、“核酸检测”和建设大量“方舱医院”等劳民伤财的举措,这些例子其实都是中国经济为什么会产生出严重问题的有力佐证。
现在有不少人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感觉很悲观(在此必须说明,本文中所说的“未来”,是指人们可以期待的将来),那么中国经济究竟还有没有药救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你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有着怎样的期望值。
在分析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经济难以走出目前的困境。现在有许多观点认为中国的房地产经济是拖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我认为这仍然只是看到了现象而非本质。中国的房地产经济曾经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这种表面的辉煌,实际上是由寅吃卯粮造成的一种错误假象。房地产经济的辉煌,是以榨干百姓的收入和透支子孙后代的经济基础为代价的。事到如今,中国经济处处遭受房地产经济的拖累,这倒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大问题。但这些问题在很多年前早就已经被很深刻地预见到的,为什么没有一个部门出面干预一下房地产经济的恶性膨胀呢?你只要想想谁是房地产经济的最大得益者就知道问题的答案了。
我们暂且不提如何解决政府地方债等其他严重的经济问题(虽然表面上是经济问题,但背后总能看到权力的影子),现在房地产经济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各级政府已经很难依靠出让土地获得巨额的财政收入。那么未来拿什么去填补这部分缺失的财政收入呢?是杀鸡取蛋,还是与民争利?这些年积累起来的社会和民生问题早就成了巨大的政治不安定因素,维稳经费已经高到如同天方夜谭般的地步,但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变得更加嚣张和明目张胆。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就算经济指标再漂亮,但这与老百姓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
即使在体制内部,臃肿的机构怎么改革?各方的利益怎么调配?同样是问题多多且无法调和。中央对地方政府提出的各种要求看上去面面俱到但往往脱离实际,地方官员在处理问题时都在打各自的小算盘,有谁会真正考虑老百姓的利益?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盘剥群众利益所形成的官民矛盾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尖锐,最近多地发生因医保改革引起的老年人抗议就是一个例子。可以预言,政府和民间的矛盾和冲突将会不断升级,而政府强力维稳又要耗费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财政黑洞,反噬原本就已经非常脆弱的经济生态。因此,对中央政府来说,“稳经济、促增长”就成了一项政治硬任务,稳住经济就是最大的维稳。
愚蠢的决策和不切合实际的幻想是败坏经济的又一原因。在国际上,中国的“一带一路”花费了那么多的真金白银,换来的却是全世界越来越警惕的目光。北京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台湾问题上的言行以及对俄罗斯侵略乌克兰所持的立场,使得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技术和贸易上采取全面孤立中国的政策基本形成共识。不断上升的军费开支不但消耗大量的税收,还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可能会对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产生严重的长期影响。所有这些因素的叠加,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非常不利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初步了解了中国经济为什么会陷入困境的原因后,我们就能大致判断出中国经济的远景会变得怎样。未来中国经济有没有希望,问题的关键已不是取决于现在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而是取决于未来有没有一场脱胎换骨、刻骨铭心的政治、社会大变革。
最近这几天,在俄罗斯侵略乌克兰满一周年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观察和判断未来中国政治走向和世界局势变化趋势的一个敏感视点。就在“两会”召开前,德国之声3月2日汇总了多家国际媒体的报道,刊文发问:《“两会”能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新契机吗?》就我个人认为,从长远来看,既然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不取决于目前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那么,答案已经不言自明:如果“两会”对中国的政治现状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两会”就难以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新契机。
因此,就目前情况来看,近期中国想要通过改善国内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仍然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而国际形势的发展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出怎样的影响,判断起来则相对要容易得多。近期可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两大因素是:一是普京宣布的中俄峰会最终会产生出一个怎样的结果;二是北京对援助俄罗斯的态度会向那个方向转变。而更长远地看,北京如何处理台湾问题,将会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产生更加长久和广泛的影响。很遗憾的是,种种迹象表明,所有这些关键的因素,目前都是朝着非常不确定甚至是令人担忧的方向在发展。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