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文学家、发明家林语堂。(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犹记幼年得知吾名由来时,方知母亲非常喜爱林语堂的次女林太乙的“乙”字。家中同样排行的我,就这么承载了长辈深意。那回,是我初闻于1940年、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大师及“名二代”的大名。
大师林语堂之简介
林语堂是公认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国际学者,震荡世间,连曾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的林太乙都长年被以“他是林语堂的女儿”一句介绍。
1895年10月10日,本名林和乐的林语堂出生在福建省龙溪县廓坂仔村,10岁赴厦门寻源书院读书,后来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并改名玉堂。大学毕业后赴北京清华大学教英文。与廖翠凤女士婚后,齐赴美国,并进入哈佛大学攻读比较文学,获得硕士学位后,隔年进入德国耶那大学、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获得博士学位。
林语堂返回中国后,陆续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学校教书,并兼任女师大教育长。他在北京期间,发表文章开始署名语堂,弃用玉堂。他还担任厦门大学的文学院院长,亦曾前往武汉担任民国政府外交部的秘书,待隔年辞职后,才在上海展开写作生活。1936年,举家移居至美国,持续向西方推广东方文化。1952年,受邀出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但受到共产党极力阻挠,旋即辞职离开,继续写作生活。1965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并定居台湾阳明山,直至1976年3月26日病逝。
在世人眼中,林语堂是以英文书写而扬名国际的作家,留下诸多经典名著,包括中文著作《语堂文存》、《无所不谈合集》、《红楼梦人名索引》;英文著作《现代新闻散文选》、《中国新闻舆论史》、《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枕戈待旦》、《苏东坡传》、《老子的智慧》、《美国的智慧》、《朱门》、《武则天传》、《赖柏英》、《当代汉英词典》;翻译著作(英译中)《国民革命外纪》、《女子与知识》、《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卖花女》、《浮生六记》(中译英)等。林先生还同时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发明家、旅游家于一身的大学者。
林语堂养成之三大要素
不知您是否发现,这一类的条列式说明过于冷然,看不出林语堂是多思多话多情多泪,对生命怀抱满腔热忱,秉持“人生快事莫如趣”“文贵自然”等理念,又自称为“一团矛盾”的性情中人;看不出林语堂自称拥有西洋人头脑与中国人心灵,讲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名言;看不出林语堂重视气节,故评郭沫若为“集古今肉麻之大成”,评鲁迅“太深世故了,所以为领袖欲所害”,又评周作人“太冷,所以甘作汉奸”;看不出林语堂于1924年5月将Humor译成“幽默”,在创办的《论语》半月刊中力倡幽默;看不出林语堂喜欢亲近孩子,是会领着外孙胡闹的大孩子;看不出林语堂拒绝漠视政治,对共产党不抱任何幻想,是有胆回击左派批评的管城子;看不出林语堂是甘愿为发明中文打字机而倾家荡产的理想实践者。
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孕育了满载自信与魅力、自称是“现实主义的理想家”与“热心人冷眼看人生的哲学家”的国民文学大师?林语堂自评要素有三:第一是培养人品基调的山;第二是父亲林至诚;第三是严格的基督教家庭。
林语堂76岁时,在《我的家乡》提及自己是漳州府平和县人,十足的乡下人。他强调,故乡的崇山峻岭影响他的思考,开阔他的眼界与胸襟,让他在立身处世上建立超然观念。因为山逼人谦逊,人为之事均变得微不足道。接近自然的经验,化为林语堂在智识与道德上的后盾,让他运用简朴农家子弟的眼睛观看人生。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