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太祖归来:经历国破逃亡再建西夏荣光(视频)
【故国神游・两宋风华】(二十二集) 夏州豪族拒中原 走马河西振长鞭
景德元年,宋真宗一直忙于应付契丹,如果同时又对西夏作战,那的确是要有相当的风险的。(图片来源:故国神游)
大家好,欢迎收看【故国神游・两宋风华】,我是元曦。
其实说起宋朝的历史,是包括时间概念和地理概念的。如果我们把宋朝做为一个时间上的概念,那么,在这段时间里,其地理上的范围则是除了两宋之外,还应包括辽、夏、金。就是说我们在谈到两宋历史时,还应同时关注辽夏金的历史。
之前我们讲到真宗朝景德年间,辽与北宋约为兄弟之国,夏人李继迁亦奉表归宋。宋辽夏开启了和平之局。所以我们在开始讲述仁宗朝的历史之前,有必要先对此前的辽与夏的历史做一个总结。
这一集就来说说西夏。夏人首领本姓拓跋,拓跋氏是党项人的一支,中原人将党项归为西羌族群。唐贞观年间,党项人归唐。后来,一部分党项人迁居至夏州,被称为平夏部。唐末发生黄巢之乱,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助讨黄巢有功,赐姓李,并拜夏州节度使,世有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也就是说,西夏的历史追溯起来,远远超过北宋的历史。但北宋地处中国,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文化传承上看,北宋是中国之正统,而西夏虽然历史更久,却相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始终是以藩镇的角色而存在。
到了宋朝建立后,宋太祖时,宋夏关系还是很不错的。西夏首领李彝兴还曾发兵助宋,攻打北汉。但是宋初在一统中原的过程中,也同时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开始了削藩行动,而西夏也必然在北宋的规划之中。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五月,夏州留后李继捧率族人入朝,并献出其世代所领的银、夏、绥、宥之地。
但是令北宋朝廷和李继捧没想到的是,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拒绝归宋,于六月叛走地斤泽。当时李继迁只有17岁,但十分有勇有谋。李继迁诈言乳母去世,要去郊外送葬,于是将兵器藏在葬车中,率其部众出奔到距离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当时随李继迁出奔的只有几十人,李继迁就搬出他祖父李彝兴的画像,因为拓跋氏毕竟在夏州根基深厚,很多部族都感念李氏恩德,于是纷纷泣拜。李继迁就在这里招抚集结党项诸部,他说:“李氏世有西土,今一日绝之,尔等不忘李氏,能从我兴复乎?”众人都表示愿意追随他重回故土,从此后,就常与宋朝争战。
不过在初期,宋夏虽然各有胜负,但基本上李继迁是处于劣势的。但是到了雍熙三年出现了一个转折。我们在第十二集《关高雁门旌忠义 名动古北杨无敌》中讲过,雍熙三年,宋太宗兵分三路大举伐辽,但是到了五月分时,东路军战败导致全线撤退。当时双方是在岐沟关交战,所以史称岐沟关之战。此外,当年冬,辽人大举南侵,双方在君子馆交战,宋军再次战败,史称君子馆之战。这两次败绩重创宋军,使得北宋对辽从此转入守势。也就是在这一年,雍熙三年,夏人李继迁看准了这个形式,向契丹请降,愿做藩辅。契丹册封李继迁为夏国王,后来李继迁又向契丹请婚,契丹将义成公主下嫁李继迁。辽夏连合,势为犄角,协力攻宋。于是从这里,西夏实力渐强。
西夏对宋的作战方略是,利则战,不利则降,叛服多变,反复无常。但北宋则无力同时对辽夏双线作战,所以对西夏更多是羁縻安抚。比如在端拱元年时,为了安抚西夏,赐李继捧姓名为赵保忠,赐李继迁姓名为赵保吉。但是没有多久,西夏再次侵宋犯边。
至道三年(997年)二月,宋夏交战中,李继迁战败,再次纳款请降。就在此时,宋太宗驾崩,真宗即位。宋真宗接受了西夏的请降,授李继迁定难节度使,并且让李继迁再领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自此,太宗朝时收回的西夏之地,又回到党项人李氏的手中。李继迁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出奔地斤泽,到这一刻,用了15年的时间,终于带领着党项人,重归故土。
不过,李继迁心中的鸿图却并不止于此。
此后夏人继续不时犯边,而在咸平五年三月,李继迁大集蕃部,攻陷灵州,这对西夏而言是一次重大的胜利。因为灵州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它将西域与北方的戎狄分隔开来,如果一旦失守,不但对北宋国防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而且西域的战马将很难进入北宋。那个时候战马这种战略资源就像今天的武器,没有武器何谈国防。而当时,西域已经是北宋引进战马的唯一来源。所以灵州失陷之后,西夏势成强敌。第二年春,也就是咸平六年,李继迁定都灵州。可见灵州之重要。
但是,就在李继迁步步为营去实现他的鸿图时,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几个月后,李继迁攻打西凉府,六谷酋长潘罗支诈降,李继迁受之不疑。结果潘罗支集结六谷蕃部合击李继迁,继迁大败,身中流矢重伤,于景德元年正月去世。
李继迁去世前,叮嘱其子李德明,一定要奉表归宋。李继迁说:“一表不听则再请,虽累百表,不得,请勿止也。”一次上表不行,就再次上表,就是上表百次,也要坚持不停,直到宋朝接受才行。
此前,有一段记载。是说咸平二年,李继迁声言,天上落下一块石头到他的大帐前,石上有文字,“天诫尔勿为中国患。”就是上天告诫你不要为患中国。消息传至北宋,大臣卢鉴提醒宋真宗,这可能是西夏人的计谋,宋朝应加以防备。没过多久,李继迁果然犯边。
对于这件事,有两种解读。一是说,这件事是李继迁的计谋,用来麻痹宋朝,使之放松戒备。所以没过多久,李继迁再次侵宋。另一种解读是这块石头是确有其事,但李继迁还是一意孤行执意要侵宋,而在此后的争战中,虽然夺取了灵州,但在第二年攻打西凉时,身中流矢,则是因为有违天诫而遭致天谴。所以李继迁临终前才会幡然而悟,一改之前对宋的敌对态度,令其子李德明务必奉表归宋。两种解读,哪一种为是,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到的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李继迁临终前让其子奉表归宋,虽然有他战略上的考量,但同时也是有一份诚意在其中的。那么李德明会不会遵从他父亲的遗愿,归降宋朝呢。
说到这里,先讲一个题外话。就是,说起宋夏关系,现代人有一种观点,觉得宋朝很软弱。夏人反复无常,不守信用,但宋朝却不能去讨灭西夏,反倒以安抚为主。认为安抚就是养虎为患,就是丧权辱国,就是错误决策。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汉唐在我们的头脑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然,读历史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做这种朝代间的对比,这种对比是有它的意义的。但是,就一个朝代而言,根据它的具体情况、特定背景,去理解一件事发生的原因所在,也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回到宋夏关系上,我们说说这个安抚政策。其实呢,通常一件事情的发生一定是利弊同存的。比如安抚政策的确是会有养虎为患的负作用,但这并不代表,它是全无道理的,全然荒谬的。比如李继迁去世时,叮嘱其子李德明奉表归宋。但其实李德明并不是很情愿的马上就要奉表归宋。
而在宋朝这边,当时是景德元年,宋真宗在干嘛呢,就是我们前几集一直讲的,他在忙于应付契丹,如果同时又对西夏作战,那的确是要有相当的风险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真宗对西北诸部族采取安抚政策,则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做法。我们看到这种安抚也很奏效。史书上记载,真宗诏蕃族,万山、万遇、庞罗、逝安、万子等等,能率部归顺的都授予团练使,银万两,绢万匹,钱五万缗,茶五千斤。结果很多西蕃大族本来是跟着李德明反宋的,但现在纷纷归顺宋朝,使得西夏势成瓦解。这个就是安抚政策的效果。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宋真宗还是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有人建议真宗出兵,趁西夏国危子弱,攻打李德明。但宋真宗还是选择以恩信感召西夏,于是诏李德明令他“审图去就”,就是再给他一次机会,是降还是不降。在这种情况下,李德明不得不放弃与宋朝对抗的想法,按其父的遗愿,奉表归宋。宋朝封李德明为西平王。并诏令河西羌族,各守疆场,不要侵扰西夏。
再举一例,大中祥符元年,西夏闹饥荒,当时有朝臣认为这是西夏由此衰落的机会。当时宋夏设置榷场进行贸易,宋真宗令榷场不要禁止西夏人从宋朝买粮。宋真宗说:“盖抚御夷狄,当务含容。不然,须至杀伐,害及生灵矣。”虽然,从战略的角度上看,宋朝错过了两次削弱西夏的机会,一次是李继迁去世,李德明刚即位。一次就是大中祥符元年的西夏饥荒。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古代的中国帝王,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并不是以功利为第一位的,他们是以人为本,是以更多人的福祉为考量的,而这一点则又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天命观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你从功利,从战略的角度上看,可能觉得宋真宗的做法失策,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他这样做时,他考虑的是什么,他看重的是什么。
而李德明这边也的确感受到了来自中原朝廷的诚意。所以他对其子李元昊说:“吾族三十年衣锦绮,此宋恩也,不可负”。可见他的归顺也是很有诚意的。我们知道,说起归顺宋朝,李继迁干过多次,但不久又与宋为敌,而李德明在位时,的确没有再为患中国,而是将目光转向西方,南攻吐蕃,西攻回鹘,先后夺取甘州、瓜州、凉州等地,势力直抵玉门关,控制了河西走廊,为日后西夏进一步的壮大打下了基础。正如我们这一集标题所云:《夏州豪族拒中原 走马河西振长鞭》。
今天我们讲述了西夏的发源,以及景德年间之前的宋夏关系,那么下一集,我们将为您分享这一时期的辽国的情况。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次再见。
欢迎关注干净世界【故国神游】频道
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f6jjo8dda037NSCoyjEhqYTC1p60c
https://www.ganjing.com/zh-TW/video/1fbcuhtcamg3jj2sqnlfrWPbw14g1c
Youtube频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us2mr4nb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