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义的美国内容(图)


2021年11月15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举行的虚拟峰会上会见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图片来源:MANDEL NGAN/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2年12月22日讯】去年9月,笔者曾写过一篇“拜登主义的中国内容”。本篇将讨论习近平主义的美国内容。将二者联系起来看,可能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拜登主义正式诞生于2021年8月美军狼狈撤出阿富汗之际,其重要内核与中国有关。对撤军之举,拜登解释说,这并非是关于阿富汗的决定,而是关于美国将开启“实力使用新时代”的决定;在这个新时代,美国将专注于对抗中国和俄罗斯,特别是中国;对正在崛起的威权主义,美国将联合盟友共同对抗。这就是拜登主义。拜登主义的确立,标志着美国对华战略正式发生了180°的转变,从克林顿、小布什总统时期以接触为主的战略,经过特朗普,转换为拜登主政政的以竞争为主的战略。

另一方面,在习近平执政这段期间,中国的对美战略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一种可以称之为习近平主义的中国对外关系思想应运而生。本文将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习近平主义?习近平主义的对外关系是何时产生的?其主要内核是什么?

关于第一个问题,本文借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资深讲师张峰的习近平主义(The Xi Jinping Doctrine)概念。张峰于2019年7月30日在美国智库国家亚洲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刊文“中国对外关系的习近平主义”(The Xi Jinping Doctrine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从习近平主义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对美战略的思考与变化。他说,习近平主义是体现在习近平言论、著作和指示中的思想体系,其表层参考框架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内设三个认知框架:“民族复兴”、“命运共同体”和“中国贡献”。张锋认为,习近平主义凸显了21世纪中国对外关系的挑战。

在我看来,谈对外关系的习近平主义不能不谈习近平不同于前任的思维转换。和江泽民和胡锦涛相比,习近平在自己任期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对外关系理念,如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升西降、平视世界、中国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等等,都是习近平酝酿数年的思路。特别是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都是习上任不久就提出来的。习近平主义的对外关系新思路,并非是被动地应对美国政府对华战略的逻辑转换,而是习近平的主动转换。

这种转换,从时间上看,实际上从习近平上位时就已经开始了。2012年,习近平刚上台时,国内一些国际关系学者认为,新领导层在外交方面,应会延续以前的政策,不会特别积极。但习在外交上的新战略和主动出击的大动作让他的智囊们很快跌破了眼镜。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这样解释习的外交新思维∶“习近平的积极外交政策主要源于他自身的志向、信念和战略要求。”习近平的“大国外交”战略最早披露于2012年,旨在立足世界,谋求中国利益。2014年,习提出中国要努力赢得“国际地位”,“让中国梦走向国际舞台”。之后,他又屡次表示,“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等等。

那么,习近平主义的重要内核又是什么呢?依我之见,拜登主义的重要内核是对抗崛起的威权主义中国,而习近平主义的内核则侧重于美中争霸,实现共产党的使命。这个习近平主义解释了,为什么习近平的对外政策在他上任不久,就放弃了“韬光养晦”,转为主动出击;也解释了为什么习不厌其烦地要讲好中国故事,强调为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还解释了为何习总是强调美中之争是制度之争和意识形态之争。最后,习近平主义还解释了,为何习认为这个世界越来越危险,中国的敌人正试图对中国“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同时,它还解释了为何习近平坚持和普京建立不是联盟胜似联盟的关系,等等。挑战美国霸权,是习近平主义核心中的核心。

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美国和中国在两国关系上都发生了思维转换;2)中国的转换早于美国,习近平自上任起就有备而来,而美国则是经历了三任总统,从奥巴马、特朗普到拜登才完成转换;3)美中关系的现状是美国被动反应中国转换的结果,而不是相反。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未普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