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与禅师问答 帝王与平民修炼的“不同”(图)


即使看似同样向前,每人的道路仍不尽相同。(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南北朝时期的刘宋宋文帝曾与来自西域的僧人求那跋摩相见,他长久以来对佛教的疑问,从这位远道而来的僧人身上得到解答,明白“帝王”与“平民”修炼道路的不同。原来求那跋摩不单纯是佛教译经师与禅师,曾经也是一国之君的继承人。

放弃王位的禅师 求那跋摩

求那跋摩是迦湿弥罗国的王子,他在20岁那年出家,国王于他30岁那年离世。由于没有其他继承人,因此其他人都希望求那跋摩还俗继承王位,但遭到求那跋摩的拒绝。

求那跋摩开始隐居于山林,随后启程前往狮子国、阇婆等地弘法。到了元嘉元年九月,曾与宋文帝见面,求迎请跋摩。

在世期间,求那跋摩曾开讲或译出佛经,身兼佛教译经师与禅师。后来于元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在建康只洹寺中圆寂。

帝王”与“平民”修炼道路的不同

刘宋元嘉年间,来自西域的僧人求那跋摩,他东游过江,最终住进金陵祗园寺中,经常能与宋文帝相见。

两人见面时,宋文帝对求那跋摩说:“弟子我很愿意遵守佛教的‘戒律’,不杀害生灵,以身从物,却始终无法如愿。法师您不惧怕万里路之远,来到我国游方行化,您将如何教导我呢?”

求那跋摩回答:“是否遵守教规,不在于具体完成什么事情,而是重在内心的虔诚;方法在于自己的体悟,而不在他人如何劝导,更何况‘帝王’与‘平民’的修炼方法与要求是截然不同的。一般大众的平民由于身份与名声的微小,因此他们的影响力有所受限,他们的教化仅限于自己的家庭中,却又时常不被自己的妻妾或仆婢接受。如此一来,如果他们连自己都无法严格要求,做到行善事而遵守戒观,那么信奉佛教的心愿还能够用什么方式来实现呢?”

接着求那跋摩讲到“帝王”该有的道路,这也是宋文帝长久无法解惑的疑问。求那跋摩说:“至于帝王,将四海视为家园;将万民视为子民。每次说出有利于天下众生的话语,都能够使天下百姓感到高兴;每次颁布有益于国家社会的政令,就能够得到天上神灵与天下百姓的的拥护。法律制定的刑罚清楚明了,能够使民间百姓不会无辜丧命;国家义务的无偿劳动减轻,就能够使民间百姓免于过度劳累。能够办到的帝王便能够分辨钟律,端正时令,一旦能清楚分辨钟律,便能使国家时局风调雨顺,适时的号令能使国家寒暑有节。”

最后,求那跋摩对宋文帝说:“如果能做到这种程度,就是最大程度地遵守戒律了!因此免于被杀害的生命已经为数可观,不须对少吃的1、2顿斋饭或保护1只禽鸟的生命过于在意,是普济众生的行为呀!”

求那跋摩的回答让宋文帝深感认同,赞誉有加,认为法师的见解确实称得上对佛教内涵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并愿意与他谈论天地人间的种种事情。

(事据《剧谈录》。)

本文留言

作者闻山整理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