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我家那一张祖传的饭桌(图)

作者:拂晓  2022-09-25 16: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清代丁观鹏奉旨临摹元人四孝图卷。
你家是否有一个代代使用的饭桌呢?(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今天想来谈谈家传饭桌。这小小的饭桌也许就包涵着中华文明传统要素,姑且称之为“传统饭桌文化”吧。

我出生在五十年代的华北乡村。从三岁记事开始,记忆最深的就是家里有两张饭桌。一张是稍微大一点、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的橙色饭桌,另一个是沿用迄今的蓝黑色且略小一些的饭桌。不过,我七十年代末离开家,就很少见到它了,不知道它现在是否还在?

这张饭桌伴随了我的童年与我的家族很长时间。它不仅是家里的餐桌,还时常作为书桌伴随我的攻读,现在想起来还真有点恋恋不舍呢。

我家饭桌是祖辈留下来的,不知打造于何时,但至少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产物。

依稀记得这张饭桌的尺寸大约是:有一尺多高;长有三尺余;宽有二尺。长方形桌面,而根部有三角形(斜边为云形曲边)木板加固,桌面下方四周似乎还有四条窄框装饰。整桌油漆的颜色大约是藏蓝色或蓝黑色。其实,这种饭桌经常被放在炕席之上用餐,高度不大,不属于“高座家俱”,更像是古老的桌几的尺寸,甚至比黄帝的“竹舆几”还要矮。由此看来,它绝非近代产物。

每当家里吃饭时,都是先把饭桌放在炕上,饭菜碗筷摆在桌面,吃完饭把它收起来。那时不是楼房,家家屋子都是土炕(火炕),炕上铺着席子。一家人都是盘腿(散盘)端坐在炕席上(就席而坐)围着饭桌一起吃饭。小小的饭桌五个人一起用餐没有问题。母亲往往是最后才上桌吃饭,父母往往最后还要把碗里的饭粒(粥)吃干净,多珍惜呀!饭后大多是母亲收拾碗筷,有时候是我帮着收拾。我的母亲没有读过书,是裹的小脚,从小就在娘家织布。母亲非常的吃苦耐劳,节俭,贤惠,善良。

在夏天,通常把饭桌摆在“堂屋”地上用餐,因为屋子里较为闷热,那时根本没有什么空调器之类的玩意,就是芭蕉扇或折叠纸扇(竹片骨架)。堂屋前后都有门,敞开了还是比较凉爽。不过常在门口或窗户下吹风,听母亲说是不好的。在堂屋地上摆桌吃饭需要坐小板凳,小板凳高度也就五、六寸吧,这个大家都知道。而我母亲则是常常坐她自己编的“蒲墩”,那“蒲墩”很厚实,是用苞谷皮编织成的。而小板凳坐时间久了皮肉是不舒服的。那时我家的堂屋地面好像铺的是一种青灰加其他材料混合成的东西,比较平整结实,别人家有铺砖的,后来有铺水泥的。

那么,这种用餐形式,这种饭桌文化是不是普遍现象呢?绝对是的!那时在乡下,家家户户都是这样的。我到过几家吃饭,也见过一些家庭就餐,都是这样的。

这种家庭就餐方式都是要端坐在炕席上,我想这应该是最好的一种就餐方式了。听说“站立吃饭不好”,还有说“刚吃饱饭不要剧烈运动”,这两种说法我都赞成。

祖辈留下的饭桌是我记忆最深的,其它有些祖辈留下的物件在“文革”中被抄家抄走了,没了。因为当时父亲加入了红卫兵组织,还是骨干,所以家被另一派组织搞“破四旧”抄了至少两次,东西流失了不少。根本也没有什么赔偿一说。这“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害了多少人?毁坏了多少古物啊!

古人的生活方式是最佳的生活方式,最简单最环保最经济最健康,最有礼节,最有利于修德。

責任编辑: 隅芯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