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渡又分成“公普”及“私普”两种。(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一提到黄历七月十五日,许多人都会联想到这天正是中元节地官大帝圣诞的生日,亦是民间所谓磁场强的好日子,因此才有专家建议大家可以利用上元节、中元节及下元节这三天来进行转运、补财库。不过,中元节虽然是补财库、消灾解厄的好日子,但一提及中元节,最最广为人知的习俗,莫过于是中元普渡。这也是许多人提前几周就开始准备普渡物件的原因。针对普渡,专家有何建议呢?另外,还有哪些中元习俗需要认识呢?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元普渡
综合台湾媒体报导,民众均听过中元普渡一说,但若细究,可知普渡又分成“公普”及“私普”两种。所谓的公普,是指由地方庙宇所主办及统一进行普渡的活动,故又称作“庙普”;私普是指民众自己进行、各自承担费用的“拜门口”。相信大家对于各家私自进行中元普渡的程序并不陌生:祭拜当天下午4点过后,民众会在供桌上摆放水果、罐头、饮料、零食等,并在每样供品上头插枝香。
不过,我们应该要准备哪些祭祀供品才比较适合呢?命理专家杨登嵙建议民众可以准备的供品包括:象征诸事顺利的柿子、拥有平安寓意的苹果、寓意为事事吉利的柑橘、代表逃离坏运的桃子与梨子等。至于饼干类,相信很多民众多年来都偏爱在供桌上摆放几包“乖乖”来祭拜了。
既然有适合的供品,当然就会有踩雷的供品。专家提醒,警察、消防、医护这一些行业的在准备普渡供品时,禁止拿凤梨(因谐音关系,象征运势旺,案子恐一个接着一个出现,恐难平静)、芒果(因芒与“忙”同音,恐因事多而忙个不停)、香蕉(因台语的“招”具有招来之意,具有招事情来做之意)、葡萄或荔枝或龙眼等成串水果(象征案件恐成串出现。若将其剪开来作供品,则无此忌讳)、每日C果汁(因C与台语“死”存在谐音关系,加上具有“吸”之意,因此恐招来问题或发生与死神拔河等事)。
除了上述普渡习俗之外,台湾还有“抢孤”、“放水灯”、“跳钟馗”等知名习俗。
首次出现是在清朝年间的抢孤,此一仪式的形成,反映了先民开垦的艰辛岁月,并具备获得神鬼庇护、超渡孤魂、慎终追远等宗教涵意,同时能够赈济贫苦流民,但后来逐渐演变为选手竞技,最终成为一项与观光、体育相互结合的民俗表演活动。
抢孤
台湾最出名的抢孤活动,是由“宜兰头城”及“屏东恒春”两地举办。比赛方式是先搭建起十几公尺高的“孤棚”,上层再搭起“孤栈”,并于上头摆放供品与旗帜,棚柱上则会涂满了牛油。参赛者在比赛炮响之后,尽己所能尽快登上高台,来获取棚上的物件。
放水灯
放水灯活动则是要告知溺毙的亡魂可以享用祭品。民间传说水灯如果漂流地越远、越快,施放者就越可以获得庇护。
明代戴进《钟馗雪夜出巡图》。(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跳钟馗
至于跳钟馗则是早期台湾中元普渡时期常见的道士活动之一,此习俗是在中元普渡结束后进行,主要的目的在于除煞,进而保有生活安宁。待跳钟馗结束后,亦代表中元祭拜正式告一段落。
根据“台湾宗教文化地图”网,钟馗驱邪的习俗,基本上是从中国古代驱除疫鬼的大傩(南朝刘宋范晔《续汉书志・第五・礼仪志中》有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所转化来的。
民间流传钟馗传说不少,其中包括唐明皇在卧病期间,曾有钟馗出现在梦里,并藉啖鬼之举来驱邪。有明清学者认为,钟馗原本是由古人击鬼法物之一的“终葵”(桃木棒;郑玄 曾注:“终葵,椎也”。)所演化而成,最迟大约于唐代初期被神格化。
台湾的跳钟馗,被认为是源自于福建和广东戏班的习俗,但台湾近代跳钟馗科仪,已经成为了不同戏剧交流及与道士和法师的符咒、科仪混合的结果。目前台湾跳钟馗有二种演出形式,包括由真人扮演钟馗来进行仪式,另一种则由艺师操作傀儡戏偶来执行跳钟馗仪式。
跳钟馗在传统习俗中,被视为充满煞气的仪式,不提供给一般民众观看,因此老幼体弱者或运势不佳者会被劝告应该要回避。就算是身处现场的人员,也会携带护身符或嘴含榕树叶来进行辟邪,同时不可开口说话,更不可呼喊他人姓名。
不过,台湾目前跳钟馗的资深傀儡艺师林金链表示,跳钟馗演变迄今,已经从对立驱逐的激烈冲突,演变为同步牵引的护送方式。换言之,跳钟馗场合成为了以祈福为主要目的之域。林金链祈福之目的,包括了祈求开庙或演出等场域能平安顺利,在场观众亦成为获得保护之对象,扭转了民间往昔认为不能观看跳钟馗的旧印象。
“看中国”给您的温馨提醒:民俗传说仅供参考。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